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狼图腾——神秘悠远中蕴含的生存哲学

发布时间:2015-11-18 来源单位:其他

读《狼图腾》的过程于我而言就像一次探险和发现之旅,随着作者的笔触穿越千万年的迷雾,追根溯源,一直延伸到古老又遥远的炎黄始祖时期。

解密狼图腾,就是解密千年以来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关系演变和发展过程,解密中华文明之所以存在数千年却从未像其他文明那样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的深层次原因,解密游牧民族为何频频攻下中原并且建立了世界上鲜有的版图辽阔的疆域,解密炎黄子孙一直推崇的龙图腾的原型和由来。

一开始读狼图腾是觉得图腾二字充满了不可言喻的神秘感,再加之周围人的推荐和书本身的畅销和好评。慢慢地开始被书中所描写和刻画的狼的聪明、勇敢和忍耐所吸引。毕竟作为一个汉人,虽然没有见过狼没有被狼伤害过不至于恨狼,但还是很害怕这类猛兽的。提起狼就会联想到很多与狼有关的故事,像小时候听过的“狼来了”,小红帽里的“狼外婆”等。在黄土高坡上长大的姥姥可是见过真狼的,一提起狼,感觉姥姥就会憎恶与恐惧并生。我无法想象在人狼比邻而居的时代人与狼如何和平共处抑或相互斗争。凡此种种,造就了我对狼的刻板印象:残忍、凶狠。因为狼这种动物距离自己的生活较为遥远,便再没有更多的去了解了。

直到翻开狼图腾,我才突然发现原来一直被我贴上凶残标签的狼竟然有这么多的优点:坚毅、勇猛、顽强、隐忍、睿智、顾家,有团队精神、以大局为重。狼确实拥有太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格。虽然从未见过真狼,对狼的印象和认识也只是道听途说和影视小说作品,但狼图腾却让我由怕狼变成了狼精神的崇拜者。

狼图腾将华夏历史与生存哲学紧密地维系在一块。通过狼图腾,作者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一气呵成融会贯通,串讲了因为要平衡羊性与狼性而必然发生的朝代更迭。华夏民族由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组成,游牧民族生存环境恶劣,在与狼的长期搏斗中逐渐吸取了狼的品格有了狼性,农耕民族自给自足相对安稳的男耕女织式生活渐渐使农耕民族的性格趋于软弱成了羊性。狼勇猛顽强、羊温顺懦弱,二者一旦交战,羊势必战败。这成功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时期都离不开游牧民族血统的滋养。

农耕文明的繁荣发展同样大受游牧民族之裨益。中华民族要想实现伟大复兴,就应该抑制千年以来植根于性格深处的农耕文明培育出来的软弱性,重新换回失落的狼性。狼性代表着勇猛,羊性在某种程度上代表软弱,二者势力任何一方太强大走向极端都不好,只有合理的利用狼性并且能够巧妙地驾驭狼性为己所用,再结合羊性的文明,民族才能自强不息。这是一个民族想要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生存哲学。狼图腾从狼的角度切入,赋予历史崭新又独特的视角,与从小看的儒家写的史书相比,给自己耳目一新的感觉,三观再次被刷新。

草原人千万年以来的生存哲学从狼图腾一书中同样可见一斑。毕力格老人一生都在奉行着可持续发展的准则。杀狼不杀绝,杀旱獭不杀绝,牧民为了不毁草场每隔一段时间就举家迁移,死后实行天葬以肉还肉,都是为了草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鼠目寸光只顾眼前利益的行为只会为以后的长久生计埋下大患。正是这些合理的措施,使得草场千万年来草绿水美,而牧民也能在严酷的草原生活环境中代代繁衍、生生不息。然而脆弱的草场终究抵抗不住外来农耕民族的入侵,这些外来人太过愚昧,不懂草原的可持续发展之道。可怜毕力格老人作为末代牧民苦口婆心却无力扭转无知者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和狭隘的经济发展眼光。草场最终还是以惊人的速度退化为沙漠,失去了往日的勃勃生机。狼群没了,草没了,毕力格老人的预言一一变成了现实。

闭目冥想,我仿佛走进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的美丽的蒙古大草原,看到草原里澄澈的湖水上白天鹅正以优雅的姿态即兴舞蹈,茂密的苇丛中潜伏着几只大狼正在耐着性子伺机捕杀猎物,牧民们骑着骏马驰骋在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蒙古包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文章作者:杨晓慧 编辑者:黄田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