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浙传

文化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浙传 -> 正文

【书评·谈美】冰火交加,更见美矣

发布时间:2015-04-06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如果找些个恰当的比喻,它像是淡蓝天际一抹轻柔的云丝,亦或是随风起褶的无声的湖面--------总而言之,跟村上春树的某些作品类似,就是当你内心焦躁难忍时,看上一眼,便会逐渐归于平静的那种东西。

笔者思索,为什么《谈美》会有这样的效果呢?第一个闯入脑海的原因是朱光潜先生质朴清新,娓娓道来的叙述方式。第二个是他阐述的东西,即“美”,美本身就是一种让人能够细细玩味的,仿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神奇之物。然而很快我将以上两种原因都否认了,使《谈美》具有如此平静人心的力量的,必定是更深层的东西。基于此,我又想到了“态度”----即朱光潜对于“美”的那种态度。

整本书的框架是清晰明了的,朱先生所写,是对待外物不同态度的差别,是寻美的方法,是美与快感与联想的区别与关联……但笔者深觉,章章虽不同,但其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朱先生对于“美”的态度。他主张的,是“美即为美”,将美看成孤立自足的事物,抛弃自己实用与科学的视角,再将自己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糅合起来,创造出个体美的感受。这样一来,无论对于院里的花花草草,还是一棵遒劲的古松,亦或是那血色艳丽的英国姑娘,人都可以不含任何一丝杂念地、只纯粹从美本身的角度去欣赏了。

这种将美放到实际人生的一段距离外去看的态度,笔者称其为“冰”。国外有一句话是这样的“there is a bit of ice at the heart of every writer”,每个作家的心中都有一点冰雪。之所以用“冰”这种清寒的东西的打比方,是因为像朱先生一样,作家可以将外物推到离自己的实际人生较远的地方去品味思量,这不能不说带着一点超然卓绝甚至冷酷的意味。这种接近于超然的心若止水,能够唤起人们对美的感悟。但能做到这一点的人又少之又少,朱先生言“现世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挣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因为沉浸在世俗的网中,人们往往不可以将外物推到较远处,而是与外物互相交缠,难解难分。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这种似冰雪一般的态度首先是值得欣赏的,它本身的超然卓绝就难得一见、让人赞叹。然而笔者虽然对朱光潜先生怀着尊崇与喜爱之情,却还是不得不发出质疑。朱先生不喜那些”忙党忙官”的人,似乎在告诉人们,名利之心是污浊的,旦怀有名利之心去做事业,必定会丧失对世界的审美力,必定再与“美”无缘。但是人本就活在这世界之中,完全的“出世”必然不可能做到,就算在深山老林中隐居,也得有其生活的物质基础,不可能与外界切断交流,要修身养性也得先吃饭,对物质的追求本就是人类一切更高追求的基础。再者,笔者认为,怀有一定的名利之心,是人奋发向上,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人并不会被所有事物的“实际价值”蒙蔽双眼,相反,当他得以过着较为宽裕富足的生活时,他可能更有那份闲情逸致去发掘,欣赏事物的本来的“美”。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入世乃是出世的必然前提,在入世的根基上直立而起的“入世”的云厦,才可触及到那份蓝天般纯粹的“优美”。不过,回想朱光潜先生身处的年代,他或许渴望换起人们心中的那份纯真,有这样的论断,也实在合情合理。

所以,与和冰雪相类似的“出世”一样,笔者以“火”来比喻入世精神,一个人的内心若只有火,他就倾向于灼烧一切“美”的灵感,利欲熏心,除名利外容不下其他。若他的内心只有冰,他的生活也许无以为继,没有寻美的那份情致了。见美的妙诀,在笔者看来,无非是刚着笔时落下的四个字-------“冰火交加”矣。用入世的精神做事业,用出世的灵魂看世界,岂不美哉?

文章作者:杨笑非 编辑者:熊媛 黄田心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