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钱老先生如是说到,不知为何,书读至此竟有些想笑的冲动,平静下来仔细一想,似乎深谙其意。
这本被誉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趣、也是含意最丰富的长篇小说,真的有许多能分析的面,主人公的性格、社会环境、时代产物留学生群体等等,任意一个都可以提出来,作为一个研究课题,洋洋洒洒写个几千甚至上万的文字都不在话下,前人在这些方面已有很多文章。在这里,我只想简单谈谈个人对钱老先生这本书的整体感知和一些看法,顺便“借句抒情”。
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浓烈的悲剧色彩,方鸿渐、孙嘉柔、赵辛楣以及苏文纨等。这些人物身上流露出的种种缺点,侧面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黑暗。漫长旅程结束,赵辛楣说出对方鸿渐的真实感受:“你是不讨厌,可全无用处。”让方鸿渐哑口无言,而我认为,正是这句话道出了方鸿渐这个人物的本质,这正是钱老先生着力去塑造的形象。作为全书主人公的他,性格非常复杂,明明软弱无能但却极爱面子,无才能却又生怕别人瞧不起他,在处境最绝望的时候总是会想一些虚渺的事情让自己乐观起来。这种种特征都可以看出方鸿渐,或者说人性的多面复杂。他一方面鄙夷那些摇着尾巴巴结上司的谄媚人,一方面抱怨自己的不得志,最初还会想起自己本来是无本事的(文凭都是假的嘛),可越往后,就像书中所说,“对自我的责备到极限时,就会开始怪罪他人”,他认为自己是因为做不来谄媚的姿态才会没人提拔。这只是个例子,所有的事情,到最后方鸿渐都开始怪罪“他人”,不再思考个人问题,所以被赵辛楣点破全无用处时,他气的苦笑,只恨有时语言真是坦白的太伤人。
方鸿渐和孙嘉柔的婚姻,是整个背景里最大的悲剧。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去,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方鸿渐把所有的爱给了唐晓芙,那段甚至不能称为感情的感情耗费了方鸿渐所有的心力,就像苏文纨对他,就像赵辛楣对苏文纨。对孙姑娘,他不是不喜欢,只是不爱,因为不爱,所以之后家庭之间出现的种种矛盾无法让他容忍。若是真真爱一个人到骨子里,纵然前方只有飞湍瀑流和砯崖转石,至少愿意和身旁的他走下去。刚开始结婚时,没有意识到结婚是一家人的事,过着二人小日子,虽说不轰轰烈烈但却让他们平淡知足,方鸿渐发出“结婚无需太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够结婚资本了”这样的感慨,后来发现当初的他真的太天真,说来太讽刺。他们的婚姻就是坟墓,两个人闹得筋疲力尽,最后都恨不得对方去死。所以若是爱熄灭了灯,但心必然会围一座城。
留学生群体的悲哀,莫虚名的荣誉,感觉像是被人打了一拳还要陪着笑,把牙和血默默吞回肚子里一样,人前风光人后凄凉,个中滋味都只有自己明了。整本书,另外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钱老言语的幽默了,一本书的造诣全看它的思想性和社会性是完全不够的,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和驾驭文字的功力是让读者产生兴趣的根源所在。很多句子,都非常简洁深刻抓心,钱老实在太会用比喻,有些真的能让人读来捧腹几天,“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张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愚笨寡陋都掩盖起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科学跟科学家大不相同,科学家像酒,越老越可贵,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我发现拍马屁跟恋爱一样,不容许有第三者冷眼旁观。”深刻且讽刺,朴实易懂却回味无穷,也只留下让人啧啧称奇的份儿了。
方鸿渐的悲哀,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渴望自由却被家庭束缚,渴望自我被肯定却毫无才华,渴望爱情却终被其所伤……个人性格的缺陷和时代给予他的负面影响,最终让这个留洋归来的“新”青年向家庭、社会和现实妥协。小说最后,对那口祖传老钟的描述别有深意,曲终人散后,这个时间落伍的计时机开始报时敲钟,一声又一声的“当当当当”,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桐乡分社专题部 陈好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