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喜欢用心做事,其余真的没什么。”——全国优秀教师卢睿蓉
2014年9月,卢睿蓉来到浙江传媒学院整整十一个年头。
2003年,浙江传媒学院正式由专科升入本科,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卢睿蓉第一次踏进了浙传的大门,成为了一名大学外语教师。十一年诲人不倦,学生对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卢老师,幸亏这辈子遇见了你”。
2014年,卢睿蓉获得了自己教师生涯中至高无上的一项荣誉——全国优秀教师奖。但谈起感受,这位著有150余万字英语教材及学术著作的老师却由衷地说:“我只是喜欢用心做事,其余真的没什么。”
从人生经历谈起
“人的高度取决于人对自己的定位”
从宁波大学毕业后,22岁的卢睿蓉被分配到了衢州的一家研究所,成为了一名“科技翻译”,在和各种专业名词打了一年半交道后,对科技并不敏感的卢睿蓉,终于坐不住了。“我觉得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再做下去,我的生命要停滞不前了。”
就在这个时候,当年大学系主任的一个电话,将卢睿蓉拉出了泥潭。“他问我愿不愿意回去当老师,我立马就答应了。现在想来,他是我的‘贵人’。”卢睿蓉的教师生涯,也就由此开始。
人的视野总是在随着阅历的增加,不断扩大,逐渐的,卢睿蓉的眼光开始投向美丽的湖滨城市——杭州。她首先选择了杭州大学,两年后,杭州大学并入浙大。“我是一个幸运的人,人生中重要的节点,我都走得比较顺利。”在浙大的七年中,她在教书之余,还考取了浙大的硕士学位,而到了传媒之后,她又拿到了浙大的博士学位。
不难看出,卢睿蓉是一个不会轻易放弃追求的人,无论到了什么年纪,无论走到了人生中的哪一个阶段,她都会选择用知识来使生命更加丰盈。在与记者的交谈中,卢睿蓉说道:“读多久的书,做多久的学问,取决于自己的需求,更取决于自己对自己的定位。”
在浙江传媒学院的十一年来,她一直在教育自己的学生,要“腹有诗书”。“举个例子,就拿新闻记者来说吧,如果现在你要做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报道,如果你对‘非遗’方面的知识一窍不通,你怎么做,你只能做出来个四不像。”
卢睿蓉认为,虽然现在的社会不再分阶层,但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差异依旧存在,而一个人能达到哪个层次,关键就在于自己对自己是否有一定的要求。“你如果仅仅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媒体记者,好的,那你只需要腿脚勤快一点,脑子灵活一点,这够了。但如果你把自己定位于一个‘好的媒体记者’,你希望自己站在更高的平台上,那么,你就要不停地学习。”
在问及之后在职业生活上的打算时,卢睿蓉用一句话总结“不偏离主道,但扩大宽度”。“人要具备跨行业,跨学科的能力。学外语,很大程度上就是从事文化传播,我博士所修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就是为了能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之后我也会开一些公选课,让我的学生,从外语入手,将中国文化,真正传播出去。
从教学经历谈起
“就想做个好老师”
“可能我长得比较像个好人吧,所以我人缘儿还不错。”谈及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卢睿蓉打趣儿地对记者说。
卢睿蓉总是对学生们说这样一句话——“外学拿破仑,内学章子怡”。她解释道,尽管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失败后被关在小岛上,但他没有放弃学习外语,他会想有朝一日如果恢复自由,外语又会成为自己的武器;而章子怡,从一个“土土”的中国妞儿,一步步成为“国际章”,靠的不仅仅是演技,也是自己的外语沟通能力,不管拍戏到多晚,晚上她都要拿出时间学习外语。“我对我的学生说,你要试着爱你所学的专业,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自己真的会爱上它。”
卢睿蓉的授课对象一般都是大学三年级学生。每到新学期,面对新面孔时,她在第一堂课上,总会对学生们说:虽然我身在传媒学院,但我把你们都当做浙大的学生来教。“人要对自己有一定的要求。可能刚进校门时,你会觉得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并不那么称心如意,但两年过去了,如果你还在自怨自艾,没有进步,那只能说你远远配不上这所学校。”卢睿蓉将这种观念逐渐灌输给自己的学生,很多学生也真正从大三开始,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老师,为什么没有早点遇见你,是你让我醒悟了。”太多学生这样对卢睿蓉说。
“很多老师这么多年只用一份备课教案,我不会。”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卢睿蓉对自己最满意的一点就是“会反思”。她直言到,当老师的,很多时候是嘴巴快于脑子的,而这些时候,口误、拼写错误甚至授课方式的不当等都会纷至沓来,如果课后不去反思、回顾、总结,那么这些错误就会难以发现。卢睿蓉的备课教案密密麻麻地全是修改的痕迹,她会随着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案例,使自己的课堂更接地气。
卢睿蓉在学生们心目中的定位,绝不仅仅是老师,更多的是朋友,甚至家人。“我是一个挺‘菜鸟’的人,以前QQ都不怎么会用的,现在我逐渐在学着用微博微信什么的。”第一堂课,卢睿蓉就会把自己所有的联系方式都告诉学生,学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联系到她。学会了使用微信的她还经常在学生的朋友圈里“点个赞”,有时还会评论两句。“我觉得很开心啊,这说明我还没落伍。学习啊,考研啊,甚至感情问题,他们都会找我,这说明我被他们信任,哈哈。
“可能我教课能力不是最棒的,但我总在寻求一种学生喜欢的讲课方式。我想当一个好老师,那我就用心去做,成就了孩子们,也就成就了我自己。”
从道德操守谈起
“想做学问先做人”
“作弊是不自信的表现,偷知识和偷钱财没有本质区别。”谈到大学生作弊,卢睿蓉语重心长。
卢睿蓉早年就读于衢州市的一个乡村小学,小学六年,成绩一直都是年级第一。小学毕业,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市里最好的中学,开学之前,母亲的一席话让卢睿蓉至今难忘。“到了中学,你会遇到更强的对手,很可能你不再享有第一的光环,但是妈妈要告诉你,无论成绩如何,你要诚实,要善良。”她向记者叙述了当年母亲说过的话。
作弊的心理来源无非两种,一种是嫉妒,一种是不自信。在卢老师看来,作弊和做小偷没有本质的区别,一个是偷知识,另一个是偷钱财。我们总会对盗窃行为进行义正词严的指责,但是对作弊行为却是持无伤大雅的侥幸心理。从某种程度上说,对作弊“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人,他的心里,多多少少是病态的。
“作弊的害处并不仅仅存在于这件事情本身,习惯于作弊的人就会习惯于钻空子,而钻空子会导致什么,是贪污受贿,是权权交易,是违纪犯法。”
而作为一名高二学生的母亲,卢老师也将道德品质的教育渗透到自己与孩子的日常交流中。她坦言自己的孩子在学习上并没有特别拔尖,但自己对孩子的发展状况还是比较满意的。孩子在上小学的时候,恰逢卢老师在读博士,她便与孩子制定了“母子共成长”的计划,两人在互相激励中学习,孩子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学会独立,学会思考,同时也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中学会了做人的基本准则。
“现在的大学生,大家的能力其实是差不到哪儿去的,从我们现在所掌握的知识和拥有的学识的普遍程度上来看,我们还到不了拼智商的高度,所以人与人之间的高下之分,就在于人品、态度和精神意志,说白了,就是情商。”
“要做学问,先做人。”这是卢睿蓉对自己所有学生的忠告。
卢睿蓉老师是国际文化传播学院一名普通教师,在教学一线辛勤耕耘已有21年,她先后在宁波大学、浙江大学从教,2003年9月调入我校从教以来,始终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关爱学生、任劳任怨,充分展现了一名优秀教师的道德与素养。她曾多次获得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教学十佳、优秀共产党员、师德标兵、学生竞赛及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称号。
卢睿蓉老师是我校首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老师,她的事迹平凡而又伟大。学校为她举行了简单而庄重的表彰颁奖仪式,校长彭少健亲自为其颁发证书,佩戴奖章,副校长李军宣读教育部表彰文件,人事处和国际文化传播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此次颁奖仪式。
(文/杜奕霏 编辑/周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