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愿自己表达更理性的见解,
守住接地气的追求,
期待未来发出更有力量的声音。
”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14传播班的王彬,这样在自己的简历中写道。
2月20日,他凭借作品《桃花源争夺战,莫被“名”冲昏了头》获得未来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征文评选”活动的一等奖。
采访的当天,他已完成了当天要投出去的两篇稿子。在王彬今年的约稿文件夹里,已存放了近70篇最新的稿子,而当时2017年只刚过去了53天。
坚 持 写 下 去
王彬写评论开始只是纯粹出于兴趣爱好。从大一下学期开始接触写评论,直到大一的暑假才真正开始写起来,并开始向一些平台投稿。但因语言浅显、逻辑有漏洞、观点稚嫩等原因,一开始时“死稿”比较多。
“每天早上起来看看大报的新闻和评论、找选题、想思路,感觉能够掌控的内容就写写,”王彬描述起他还是“评论小白”的时候是如何练习写评论的:“每天的篇数并不固定,有时一天好几篇,有时几天一篇,但基本做到了连贯性。”
当被问到评论什么时候有起色时,王彬说道:“第一次评论稿被选中是大一下发表在荆楚网东湖评论的一篇文章,后来在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中又入选了几篇,再后来又参加了红辣椒评论大赛等几个评论比赛。就这样一点一点坚持写了一下来。”
第一个属于个人的一等奖
大学三年以来,他目前已有270余篇新闻作品发表在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经济日报、人民代表报、中国教育报、浙江教育报、河南日报、法制晚报、人民网、中国青年网等上百个国内知名媒体平台,累积35万字,并且还在多家媒体建立了个人文集。
在杭州G20峰会期间,他的多篇评论文章被中国青年网和浙江团省委官方宣传平台发表,积极为杭州发声,为中国喝彩;他担任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文章20次入选“锐评”栏目……现在的王彬为浙江教育报言论作者,同时担任国内多家媒体特约评论员。
值得一提的是,王彬此次获奖,是大学以来第一次获得属于他个人的一等奖。这是由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未来网共同主办的首届大学生评论大赛,获得一等奖的共有4名。“感动的,感谢未来网,感谢认可,继续加油喽!”知道结果的他说道。
有创作的愿望 有想说的冲动
对于有志在评论方面有所发展的新手而言,“可以先看一些国家级大报的评论找找感觉,如果有表达的欲望了,就大胆地写出来,”王彬建议道:“评论板块要琢磨别人的选题、思路、逻辑,再将自己的评论内容与别人相比,找到差别。新闻板块也要看,看是否适合评论。”
王彬还提到,评论中需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多查阅资料,多思考锻炼逻辑能力,结合已有的现实经历或者多听听相关人的现实经历,反复推敲观点是否有常识性,有没有思想的价值。”
提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次把三篇评论稿给新闻学院的焦俊波老师时,被他批的体无完肤。”王彬说,但是经历了严苛的焦式质问法,他也开始慢慢有所领悟。“我看着他从懵懂到形成自己的风格,然后陷入瓶颈,然后慢慢突破,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他的坚持让我佩服。“焦俊波老师说。
要想写好评论,还要重视看与写的关系。“写评论,是不停往外吐东西 ,总是要停下看书来补充自己。否则走不远的。千万不能成为写作机器, 而是自己有创作的愿望,有想说话的冲动 。”焦俊波老师提醒所有致力于写评论的同学。
评论写得好是新闻学生的优势。王彬说:“就业完全没有问题,已经有多家省级媒体问我有没有去他们那里工作的意向。对于新闻学院的学生而言,评论可以锻炼新闻专业能力和思维,能好的认识这个社会,开拓视野。”
来源 / 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 / 王思炀
责编 / 谢薇娜
终审 / 李远煦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