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浙传

当前位置: 首页 > 微浙传 > 新闻详情
在浙传读两年研究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6-06-15      

又到一年毕业季,有的人贩卖自己的梦想,有的人背上行囊走出校园,有的人追寻自己的热爱,在学术领域继续探索,他们穿越考研的独木桥,开启了新的旅途,虽然仍是在校园中,却有另一番心境与体验。


在浙传读研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这两年到底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跟小编一起听听浙传研究生毕业生的故事吧~


18岁到24岁,第二次从浙传毕业



张京京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


“来浙传的时候我18岁,今年我24岁,即将第二次从这里毕业。”这是张京京517号那天发的一条朋友圈。


张京京在浙传呆了6年,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影视艺术学院到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广播电视编导到广播电视新闻学,今年她毕业了,还跟小编开玩笑说:“我把青春献浙传,哈哈哈。”


“本科的时候就认识了一批要好的小伙伴,很庆幸到现在还跟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研究生两年虽然很短,但也很珍惜和老师、同学们相处的时光。前一段时间聚餐,大家都说,感谢班长,班长辛苦了。宝宝有点小感动的,自己还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大家对我特别包容和理解。”


“可能本科的时候年纪比较小,学习方面比较懒散。读研之后遇到了一些优秀的老师,他们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格。像我的研究生导师黄敏老师,她对待学术很严谨,我的毕业论文里连标点符号有不恰当的地方都会给我标注出来。还有错别字!排版格式!连参考文献的排序我导师都会给出意见!前后改了可能56次吧,老师这种对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很让我佩服。我导师要求比较高,也比较有耐心,会给出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我看来,老师严格是件好事,学生们可能在一种近似被逼迫的状态下会取得自己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我的论文初稿,现在回头看真的有些糟糕,最终稿会好很多。真的很感谢黄老师。”


提到自己的大学生活,这个耿直开朗的东北姑娘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辣一年,我们看电影还要走去华元;辣一年,我们吃外卖都还要打电话;辣一年,我们没有地铁,只能坐B1进城;辣一年,18号楼下还卖很多好吃的,鸡排、饭团、麻辣烫;有一种在浙传读书的痛苦叫做剪着剪着片子就死机;还有,我们的神兽呢?在她走丢的不知道多少天,想她,好想再摸摸她圆滚滚的肚子,2010年我们来的时候它就在了,那时她还没有那么胖……”


看着张京京学姐敲出来的这每一行字,小编忍不住泪目了,时间它真的很神奇呀,6年浙传,整个青春~




   从门外汉到浙江之声播音员



蔡吉康 广播电视新闻学方向


蔡吉康本科学的是新闻学,但特别喜欢播音,关注声优、配音。那时的他从未接触过专业指导和学习,甚至不知道有播音主持这个专业。20149月份,蔡吉康考上了我校的研究生,也进入了他喜欢的播音领域。


蔡吉康觉得自己“挺幸运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研一那年,我每天早上和播音专业的同学一起练声,那一年时间,我明白了什么是坚持、什么是努力。除了兴趣,我还要感谢播音学院的那些老师。我的专业选修课修的都是播音方向,因为我是零基础,之前只是自己喜欢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播音学院的石研老师、金重建老师以及王福生老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真的很感谢他们。”



提起自己在大学期间的收获,蔡吉康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


“我喜欢广播,我的导师吴生华老师也是做广播研究的。知道我喜欢广播,吴老师就从最基本的广播新闻稿件编写,到学术研究、作品成型,一点点教我,也算是因材施教吧。基本上每个学生都有拖延症,老师催一催,学生动一动的那种。吴老师很细心,他总是鞭策我、催促我。而且吴老师是个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他从来没有当面表扬我、肯定我,但有时候,我从其他同学那里听到他对我的赞扬,真的很感动。“


今年,蔡吉康要毕业了,他考入了浙江广电集团。“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去浙江之声。从一无所知到走上工作岗位,在传媒两年,收获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有一种精气神儿。两年时间,与浙传相识相知,现在要离开了,心里五味杂陈,但我知道,更好的还在未来等着我。”蔡吉康说。


两年结束了,是时候说再见了



吕巧力 新闻与媒体管理方向


论文答辩结束后,吕巧力说,“论文通过了,要去浙江广电集团的地面频道做采编记者了,也是时候说再见了。这几天我们在聚餐,有些伤感。在浙传的这两年,我真的收获了很多。”


前段时间,吕巧力在浙江广电集团新闻中心实习,在一线工作期间,她的业务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还挺感谢我的业导的,姚休老师是浙江广电集团管委、办公室主任,他给我提供了这样的实习机会,让我进一步成长。”


面对即将到来的分离,吕巧力说:“两年时间,虽然大家都在各自的学业和实习,但是也会定期聚餐,一起出去婺源玩儿,两年前我们从四面八方来,两年后又重新回到五湖四海,虽然很伤感,但我们都在走向更好的未来。”


“除了同学之间的感情,最难忘的就是我的导师詹成大老师,他在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时兼顾科研,平时虽然非常繁忙,仍不忘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还记得去年暑假,我回家的前一天跟老师说准备回家,但是第二天忙着取票上车,忘记跟老师报平安。碰巧手机又没信号,以至于老师一直没有联系上我。后来,等同学联系上我的时候,告诉我老师问了好多同学、师姐,确认我是否安全,回想起来仍然特别感动。”


詹老师是一位很睿智,很平易近人的老师。要毕业了,詹老师说:“可以把我当做亲人,在毕业后仍然欢迎大家回来。”


“有时候我遇到烦恼,或者是走到了人生的迷茫期,他经常用一句话的点拨就让我走出思想的困境。”吕巧力和小编说道。




 拥抱改变,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白力民新闻与媒体管理方向


白力民,2014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四年时间,从校媒记者到实习生,白力民在各类媒体上发表了大约15万字的新闻报道。他说,“我很喜欢写东西,本科阶段一心想成为一名记者,但是我现在看到了更多东西,不仅局限于新闻,也不只想做记者。”


他去过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等多家报社实习,大学四年15万字报道见报,一心想做记者,现在研究生毕业了,比起新闻,他为什么更想去做文化产业呢?


以前本科阶段的学习,可能更倾向于被人培养,而在浙传两年的研究生学习,更重要的是一种自我培养。白力民说:“浙传对我们研究生的培养相对自由,我们可以自由地找到自己的兴趣点,然后跟着老师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像我的学导李涛老师,文化产业是她的一个研究方向。我参与了5项课题,专题调研30余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积累,我对文化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此外,这两年,热爱写作的他还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8篇论文和研究报告。


“来了杭州之后,我发现这儿的互联网环境很好,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产业发展也很好。我跟我学导李涛老师、业导沈林华老师一起做了华数的项目,我了解了新闻之外更广阔的领域。”


虽然跟以前的人生规划不一样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如果我没来浙传,没来杭州,我以后可能去做一名记者,跟以前一样,采访、写稿,但我现在在准备12月份的博士考试,方向是浙大的文化产业。”


   我一直在路上



郝文琦 新媒体传播方向


两年读研生活,有人每天埋头于实验室,有人学校、公司两边跑,有人整天泡在图书馆。而郝文琦,一直在路上。


她游遍了大半个中国,海风习习的厦门、早茶摊儿遍地的广州、慢节奏的凤凰、鬼斧神工的张家界、热辣的重庆、绚丽的上海、云水环绕的黄山…


在研二时,不同于其他同学每天跟着所选的校外导师在外实习,郝文琦凭借优异的成绩与突出的表现通过了层层选拔和竞争,被学校派去美国密苏里大学交流。谈起这段求学经历,她印象最深刻是:“美国多元的文化,这个国度非常宽容,在路上会看到各种肤色、各类人群,大家都对陌生人很友好,走在街上,永远有人对你say hi,车辆永远为人让路。”


国外的学习是选课制,小课居多,学习任务比国内繁重的多,有时一门课的阅读材料就有500多页。即使如此,郝文琦也没有停下她的脚步:在西点军校翻双杠、玩转坐落在奥兰多的世界上最大的迪士尼乐园、在拉斯维加斯体验夜晚、在哥市参与密苏里新闻人颁奖晚宴、暴走在东海岸游历名校、在纽约广场吃着炸鸡、坐灰狗巴士返校…


丰富多彩的国外学习结束后,她回到浙传,在老师的建议下,全身心投入考博的准备中。“真的很感谢我的校内导师袁靖华,在她的鼓励下,我才下定决心去考博士。”考博比想象中不易,好在这两年中,郝文琦参与了导师的两个课题,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此外,她的几篇论文被选入会议论文中,这给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如今,她已经顺利考上了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


 在理想的平台上,成为最棒的自己



白溯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


白溯是一位北方姑娘,很喜欢杭州,不仅仅是喜欢南方温润的气候、醉人的情怀,“与北方相比较而言,我觉得南方媒体较为活跃。接触南方的媒体挖掘新闻的角度和工作思路,对我而言是很好的体验和积累。”


两年前,白溯考上了我校播音方向的研究生,如愿来到了浙传。


两年后,她要从浙传毕业了。



两年时间很长,白溯做了很多事情,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检验并锻炼自己。“前段时间,业导给我提供了实习平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实习期间,我在北京经历了很多很多,按部就班的工作、参加媒体活动,收获很多。”


校内导师又像家人一样的存在,循循善诱,悉心指导,一生受用。“所以说,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实践实习,浙传都是个很理想的平台,你们也要抓住机会好好加油哦!”白溯这样总结自己的两年浙传时光。


(班级毕业照)


(班级春游照片)


小编从研究生处那里了解到,我校今年共有研究生毕业生53名,他们共属新闻与传播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下设广播电视新闻学、新媒体传播、新闻与媒体管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四个方向。



从采访中,小编也了解到,双导师制被毕业生提及的次数最多。那么,什么是“双导师制”呢?



“双导师制”:我校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在师资队伍上,建立了以“双导师”为核心的导师团队。专业学位的培养既需要具有专业水平的高校教师,也需要来自业界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行业资深人士。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课程和实践环节都需要来自业界的专家承担。因此,我校给每位研究生配备一位校内导师和一位业界导师,打通了学界和业界的通道。


研究生处的老师还跟小编介绍了下研究生的业界导师,他们都是来自业界的大咖哦~


他们中有: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报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海浩;

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省广电学会会长华宣飞;

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台长,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华立;

浙江广电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陈立波;

新京报社长助理,新京报传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京报书评周刊主编朱学东等老师。


据了解,我校目前聘请了100多位行业内专家、精英担任业界导师。这阵容,也是强大到不要不要的呢!


班长张京京说:“业界导师对一些跨专业跨学科的同学来说是接触业界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尤其是一些对传媒行业不了解的同学来讲,真的很重要。业导很多都是业界的大咖,老师们会根据我们自己的特长、职业规划把我们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去实践。当然,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还是要靠自己多实践积累。”


(文/张晓荣 孙培艺 肖沁 方樱桃 制图/肖沁 编辑/张晓荣 终审/袁蕾 张芹)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