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mbti十六型人格测试的爆火,当代年轻人酷爱在自我介绍时提及自己的mbti人格。mbti出现在生活中各个社交场合的频率越来越高,例如北理工在宿舍分配时统计mbti冲上微博热搜;上海、杭州等城市的mbti酒馆和其“想喝酒就先做mbti测试”的宣传语火出圈;《甄嬛传》中角色的mbti揭秘与分析……我们的生活中,好像不知不觉地出现着越来越多的mbti元素。
mbti强势回归,为何如此大受欢迎?
所谓的mbti,即中文表达里的16种人格类,该指标以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划分的8种类型为基础,加以扩展,形成四个维度。人们通过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测试,得出“个人的外倾程度”“依靠感觉或是直觉”“更重思维还是情感”“倾向判断或者是知觉”这四个方面的初步判断,得出最符合个人特质的四字人格类型。或许连它的创始人都没有料到,这个被力求简单化的测试能够如此深的渗透进人们的生活之中。简洁明了的结果推动当代年轻人进行自我定位,并构建了一个自我认知的新平台。不知何时,MBTI成为了网络平台上的社交话题、流量密码,各大商家更是衍生出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周边商品……这一测试逐渐在公众中成为一个时髦话题。
人们为什么如此喜爱MBTI?牛津大学教授埃姆雷表示:“与其他性格测试不同,MBTI的吸引力在于它是‘非评判性的’,意味着所有的结果都是积极的。人们在暗自沉迷于寻求灵魂伴侣的情绪中,MBTI是既不会增加精神压力与焦虑情绪又将性格具像化的最优方案。”
MBTI的产生与发展,和作为“前辈”的、同样在性格分析上十分流行的星座与塔罗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首先,其兴起都离不开“巴纳姆效应”的发酵,人们会对于符合自身认同的一些人格描述给予高度评价,而这些描述往往十分模糊及普遍,以至于能够放诸四海皆准。
其主要原因是人们心中本就坚定一些自我性格的论点,具有巴纳姆效应的性格测试刚好提供了一个论据,帮助人们形成自我暗示。其次,人格测试满足了人类对于群体认同感和个体归属感的高级要求。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长期探索得出,人类既是群居动物又是社会性动物,寻找群体认同是其本能所趋,需要与他人交流和互动来满足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互动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人类建立社会身份。
MBTI 自身的走红逻辑,除开年轻人需要认同感以外,其实就是圈层营销。当代的年轻人总是在追赶潮流,在社交当中尤为明显,资本也是恰恰看到了年轻人的市场,各式各样的MBTI应运而生。互联网的发展缩短了人们交流的物理距离,却也将人困在了各自的信息茧房里。想要打破隔阂建立联系,我们必须融入群体、获得双向认同——即找到“我认同的人”和“认同我的人”。
相较于进入某个因共同爱好而汇集的圈子,通过测试将性格相似的人聚到一起,让人们在互相认同的过程中建立起小圈子强关系,这种门槛显然更低,由此形成的“圈子”也就更大众、更普及。用测试结果快速融入特定群体,识别“同类”和“异类”,建立社交连接,找到归属感。
MBTI的作用值得肯定
mbti测试为我们提供的职业建议和社交指导却是值得肯定的,这个测试让我们更加的了解自己,此后我们才能更优化自己,这是mbti带给我们的意义,而并非简单的四个字母。对于自己的人格报告,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建立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吸收归纳人格优势,作为自身正向的能量,虽然我们不能完全依赖于他,但还是可以为它添一个“仅供参考”。
“人并非一座孤岛。”mbti让茫然的人找到寄托,就像是在坐标系中找到自我以及无穷无尽个与我相似的人,我们终于彼此依偎,停止内耗与自我怀疑,“我们是一整片陆地”。
它背后蕴藏的深厚的商业价值,推动了它成为社交新标签。大家可以看到星座博主的成功案例,但星座行业已趋于饱和,相比之下mbti简直像是新生的产业。部分自媒体关注并评估了mbti测试的商业价值,在宣传推广mbti测试过程中通过设置收费入口及植入广告等方式盈利。
对于自我认识,我们始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明天的我更是未知的我。”测试可以被用作自我探索,而不是绝对的答案。无论测试的结果如何,都不应成为探索自我的桎梏。完全沉浸于四个字母组合的解释说明,忽略客观真实的自我,属于因小失大。接纳自我的优点和缺点,才不会因为测试结果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对自我的判断。
mbti变幻莫测,什么才是正确答案?
就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对mbti的反馈,我们不难发现MBTI是具有时效性和自发性的。mbti看似能够正确反映我们的性格特征,但也容易被我们在测试时所处的情感状态与外界环境所影响,这也导致了在短短一月内,有些人“性情大变”。同时,人们长期接触MBTI相关事物的信息推送,对各字母对应特征已有基础认知,而相对的,许多mbti测试题又过度直白,测试者甚至可以直接主导测试结果,这也使得测试结果可信赖度大打折扣。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人格类型不是静止的,而是随时间“旋转”。mbti展示出我们每个人既渴望与众不同,又期望同类存在的内心愿景。独特性让我们增强自我认同,共性让我们获得群体认同。当我们希望更深刻地了解一个人时不能仅仅片面地通过人格测试就对其下定论,这何尝不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每个人都不应该被标签化,所有的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类的情感与人格可以受到ta所见到任何一件细微事物的影响,我们是无法受数据计算、被轻易归为仅16种类型的复杂独立个体,不应该被格式化的窠臼所禁锢。我们的人格在一生中不断完善、不断构筑,有着漫长的过程。美国诗人惠特曼曾写:“有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所见到的每一件事物最终都变成了他的一部分。”于自己而言,MBTI可以满足我们自我确认,自我美化的小小虚荣心,也同时让我们看到自己的可能性。于他人而言,想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羁绊,MBTI的参考意见是全然不够的。人生海海,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人们放弃了长期接触以了解对方的方式,转而依赖MBTI信息交互这种既保持社交距离又不失礼貌的相处之道。
放眼未来,我们不能猜测也许可能会有更多换汤不换药的测试出现夺人眼球,但无论如何我们要坚守自我内心的理性,更好的利用测试结果作为一部分的参考,而不是陷入被测试结果所羁绊的泥潭而困惑与迷茫。请务必记住,每个你就是只是你,独特的、不被轻易定义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