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豆瓣,饭圈与小众文艺的角斗场?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1-02-17      

在饭圈文化蓬勃发展的如今,“抡博”(轮流转发微博,通过营造更高的流量数据帮助偶像获得更多资源)、“打榜”(通过刻意提高排行榜排名的的形式提高明星热度)、“控评”(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走向的行为)、“做数据”(粉丝通过营造更高的流量数据帮助偶像获得更多资源的手段,具体包括投票、控评、反黑等)等饭圈行为屡见不鲜。

粉丝时时刻刻履行着“对偶像的爱并非说说而已”这句话,他们用漂亮的数据营造心目中的“偶像”,乐此不疲地进行着一场你追我赶的“数据游戏”,与此同时,品牌方也“随波逐流”,跟随着庞大的流量进行投资。

2020年11月23日,图书编辑“贝塔减”在豆瓣发表了一篇题为《来自一个编辑的心声:王一博的粉圈,请你们离我的书远点!!!》的文章,她控诉自己做的第一本书刚刚上架,就遭遇了魔幻现实主义的网络生态:王一博的粉丝在短短几天内发表近200条短评,占领了该编辑新书的评论区。“贝塔减”对“让自己的辛苦编译的书籍失去了理应公正评价的权利”的这些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

如今,在该书评论区中留言的绝大部分账号已被弃用,成为了无法联系的“弃子”,而其中少数仍在使用的账号中,大部分表示对于“养号”的操作难度感到惊讶,但是并没有想到会妨碍他人。

在饭圈中,粉丝们为了给偶像即将上映的作品打分,经常在大量无关圈子中进行无价值的评论,以此躲避平台的防水军刷分机制,拉高自家偶像的数据。这样的操作,在豆瓣平台中存在已久。

曾经的“乌托邦”

豆瓣以书影音板块起家,网站提供书籍电影音乐作品的推荐信息以及线下同城活动举办、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在平台上,用户可以找到许多冷僻的作品,排在豆瓣排行榜上的大多是与市面畅销流行榜不一样的陌生面孔,给人留下自成一格、小众的品牌印象。经过了多年发展,豆瓣已经拥有了以书籍、影视、音乐作品爱好者为主体的大量忠实用户。用户们在平台上留下的每一条长评、每一次对作品的评级,都让豆瓣在圈层文化领域保持着独有的个性与专业性,也让豆瓣评分成为了中国本土能够肩比“IMDb”、“烂番茄”等国际影视评论网站的权威平台,除了资深用户以外,很多“路人”在选择欣赏各类作品前也会将豆瓣评分高低作为一项考察指标,片方通常也会通过豆瓣来了解受众想法,并力图以“豆瓣高分”为卖点。豆瓣不仅在本平台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链,同时也反向带动了文娱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豆瓣与饭圈的“相对论

为何饭圈粉丝在豆瓣平台上营造了如今这般对立局面呢?

在中国,粉丝在运作数据的过程中如公司一般,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和分工,粉丝在领头人的领导下有组织地为自己的偶像提高影响力,控制舆论等。大多数粉丝相当于普通员工,其中具备领导力的粉丝就是公司的高管。所有粉丝为了提高自家偶像的影响力进行有条不紊的分工协作,具有集体性和协作性。

相比于饭圈粉丝,豆瓣用户其实是小众、不温不火的代表。早期豆瓣聚集了一大批文艺青年,虽然人数众多但是影响力相对较小。书影音一直都是豆瓣的核心竞争力,大家通过给书影音打分、写评论、做标记而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圈子。小圈子所组成的社区生态,就像一个个部落一样,在具有去中心化表现的同时,平台内部间各小组也是相对独立的。不同圈子间缺少全平台式交流,整体相对封闭,大有自得其乐、不谙世事的风格,这也导致了新人想要融入这个社区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学习和发掘。

正是这豆瓣用户“圈地自萌”与饭圈文化内部形式的矛盾,王一博粉丝的做法,如今受到了平台内其他圈子的激烈对抗。

净土不再

“王一博粉丝注水评论新书养号事件,是饭圈文化对于小众文艺的深深冒犯。”在就此事态度的采访中,大多数受访者给出了负面的评价,受访者江芷悦认为“比纯粹的打榜控评更有技巧些但也更恶劣的幼稚无意义行为”,是出于“为爱发电”的自我感动。在采访中,贝塔减向记者表示:““如果一本书的短评全都是水军的话,我们就根本看不到读者的反馈。另一方面从读者的角度来讲,看到页面里全都是水军评论,肯定观感就不会很好,也可能会想是不是出版社请的。对编辑和出版社来说,影响都非常大。”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豆瓣小组的娱乐圈爆料以及豆瓣评分越发重要的参考作用对于影视行业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入侵。豆瓣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是一方承载自己爱好的小小净土,但这片土壤上不知不觉间也筑起了一座对于他人作品的审判台——2016年底,豆瓣、猫眼等平台上升到人身攻击的评论与大规模的恶意评分现象遭到央视点名批评。在数据为王的时代里,粉丝们的行为究竟是一种被动的无奈还是一种主动的疯狂,恐难得出一个准确结论。

当有人不仅仅停留在行使自己的用户权利表达自己的偏好,进一步将触手伸向无辜的作品时,也是在侵犯该作品及作者获得公允评价的权利;同时粉丝们对偶像们过满则溢的回护之情滋生了豆瓣平台上“养号”“卖号”的“黑色产业链”。

如今的豆瓣早非纯粹净土,在流量时代的到来下,流量剧的评分也成两极化之势,以《狼殿下》的评分为例,一边是来自流量粉丝的大量五星好评,一边是来自黑粉的恶意一星差评。因而,这代表着饭圈的战场已然扩张至豆瓣。在我们的采访中曾了解到,豆瓣给路人留下的印象也不再仅仅停留在书影评功能之上,还有更多来自娱乐圈的耸人听闻的“瓜”,这些无不证明着饭圈的习惯正向着更多平台和领域发展。

新的“乌托邦

当下,由粉丝制造的的“批量化数据生产”与由平台和用户共同建立的“规则与算法”时刻进行在进行斗法,颇有一种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意味。针对此次事件,豆瓣读书给出了“加大了人工审核力度,并结合技术手段,陆续对这些异常用户进行了处理。垃圾数据被清除的同时,这部分用户也会被永久标记,未来的评分评论将视作无效内容处理”的回应。

但是想要根治这类愈演愈烈的现象,不仅需要平台通过优化算法、细化规则的方式完善审核机制,提高用户的发言成本,强化外部约束,同时也需要用户加强自我约束。结合自己在豆瓣平台的使用体验,采访中,符心悦提出具体建议:“对书、剧电影评分功能进行灌水识别,短时间内频繁发送会导致该作品评分功能自动上锁二十四小时后再开启”,也有人认为很难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采访豆瓣《记忆记忆》的热评用户“药药”和“阿柴”(根据用户ID化名),他们表示了统一观点即“对于这种长久以来的现象根治是难以做到的,作为用户他们只能通过绵薄之力为其他用户、其他编辑发出抗议之声。”

豆瓣作为一个书影评交流的平台,其最大特征就是匿名性,这让那些羞于反馈自己最真实感受的评者,找到了情感的寄存处,同时也让兴趣爱好本身成为了最吸引彼此的地方。豆瓣用户在平台的长评或短评中不仅能发现自己的身影,还能窥探他人别样的精神世界,能抛开现实生活的种种烦琐事务毫无顾虑地谈论自己的热爱所在,对于他们来说,豆瓣就是最理想的兴趣交流之地。

正如贝塔减所言:“届时哪怕有读者真情实意的评论,也将被淹没在这堆废料和垃圾之间。豆瓣的这本书,已经彻底不属于作者、译者、编辑和读者了。”因而社会更应该重视起来,这并不仅仅是作者、编辑的事情,更是万千豆瓣用户的事情。切莫让灵魂在找寻共鸣之际,被茫茫迷雾,挡住了去路。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