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APP:减负增负,只在一念之间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12-28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使用办公APP,以这一种更为“现代”的方式来管理员工。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微信活跃用户人数突破6000万,覆盖了50多个行业,企业数量超过250万,涵盖了中国五百强企业的80%。除以企业微信为首的办公类APP之外,微信、QQ等社交型APP,“小猿搜题”“U校园”等学习类APP在人们的生活中也同样常见。近几年兴起的短视频APP,据2019年互联网报告,中国短视频APP日均使用时长增长到了6亿小时,截至2019年7月,抖音每日活跃用户已超过3.2亿。

从日常聊天沟通依赖的社交软件,进行线上学习必备的学习软件,到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娱乐软件,我们的生活因这些应用软件而更加便利。但与此同时,众多的APP及其推送内容也使得手机内存频频告急,如山的社交压力也压得我们喘不过气。那么一个问题便在我们心中徘徊不去:如此多的APP,究竟对我们而言是减负,还是增负?

网课背后,软件泛滥

疫情期间,或许很多人都获得了“在家上课”的新奇体验。有网友也在微博上调侃道,“在被窝里上课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但是在上网课的新奇感消退之后,网络授课背后的问题不断涌现。

许多同学便表示,由于各科老师要求不一,他们经常需要下载不同的软件并在其中切换使用,有时一天要切换使用三四个甚至五六个不同的软件。这不仅暴露了软件功能不足的漏洞,并且软件过多也会造成需求者的使用困难。

课程设计专家方柏林便表示:“学生对于学习APP的技术条件和熟悉程度参差不齐,而支持的部门又没有,都靠老师自己忙乎,手忙脚乱,甚至需要家长帮忙,这自然影响了教学。”

但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张博老师则持有另一种观点。虽然借助APP线上授课会对教师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限制,但APP也有其优越性:学生们在平台上提交的作业可以保存,便于之后随时调取,纸质版的作业不易留存且没有备份。网络平台能够使学习信息化,让教学模式更加适应大数据时代。

网课教学在解放了老师和同学,给予他们一定自由的同时,却也给他们造成了负担。其目的是减负,而却因技术上的漏洞和不完善之处给学生和老师们增负。

“鸽子精”与“焦虑癌”

在有紧急通知时,我们时常会抱怨收不到通知的“鸽子精”,但是因为担心收不到通知而频频查看手机的“焦虑癌”也并不鲜见。

这种焦虑源于信息时效性的特点与工作高效的要求。参加了四个社团和组织的佳佳说,自己就有很严重的信息焦虑,需要时不时看手机,生怕错过什么重要通知,白白错失机会。不止是接收通知的人,有时管理者身上的信息焦虑现象反而更加严重。一位班干部在受访时坦承自己出于对工作负责的需要,时不时地就要拿起手机查看微信,生怕落下通知。这种焦虑让信息收发者都变成了网络上的“惊弓之鸟”,一见到软件右上角的小红点,便情不自禁地心跳加速,唯恐错过任何一条信息。

有时这种信息焦虑则是社交压力下的产物。受合群心理的驱使,人们不愿错过与自己相关的任何一条信息。李同学便表达了这种社交压力下的恐惧,她如此说:“有时频繁地打开微信并不是因为担心错过重要通知,翻阅所有的未读信息只是为了更好参与群聊。”

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在受访时表示自己平时不会有信息焦虑,他们认为生活中紧急通知毕竟还是少数,只要合理安排时间就可以规避这种焦虑。

为了消除社交距离的隔阂,人们选择积极加入朋友的对话中。这当然是在为社交活动减负,但人们过分在乎消息而至焦虑时,这却是在为自己增负。

砍价的魔力,社交的压力

聊天窗口中出现“帮我砍一下吧!谢谢”的对话,并随后附上小红包和砍价链接,这种现象我们早已司空见惯。在大部分购物软件上,“分享砍价”的营销策略屡见不鲜。上至砍机票火车票酒店订房,下至打车买酱油,即便自己不参与消费,朋友或是家人发来的砍价链接也总会出现在聊天对话中。

有人认为,“分享砍价”对人际关系产生了消极消耗,被分享人有时因为维持社交的需要,不得不帮助他人进行砍价。而且往往这些所谓优惠力度并不大,需要数量较多的被分享人联合帮助才有效,这只是在浪费被分享人的时间和精力。而站在商家的角度,这类分享链接相当于广告牌,链接被分享的次数越多,越容易让潜在消费者认识它的品牌,利用推荐产生的信任感,激发潜在消费者的需求。

但原本用于购物的APP,却在社交中频频出现,当人们收到分享链接时,被分享者往往碍于面子不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请求,而选择帮忙砍价,很多人为这种非自愿的选择而苦不堪言。

非自愿的选择,不断出现的砍价链接,都是人们自愿或者非自愿之下的“增负”。

增负,还是减负?

即使我们抱怨使用各种APP给我们增添了种种负担,似乎名为“减负”实际上却还是“增负”,但毋庸置疑的是,各类APP的确为我们带来了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种种便利。

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可以完成娱乐场景的转换,例如疫情期间的“云蹦迪”便满足了人们对线下娱乐的需求;在出行方面,“滴滴出行”“携程旅游”等APP有效节省了人们的时间,便利了生活。“一键出行”“一键订餐”“一键娱乐”等生活方式成为常态,人们的生活更为丰富、方便。“keep”“运动校园”“阳光晨跑”等运动型APP,成为高校学生、就职青年追求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事实上,技术无所谓善恶,只是一种中性的工具和手段,它为人类的选择和行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技术最终产生何种影响,还是取决于其使用者。各大应用软件作为一种外界工具,使用者们应该学会如何使用并善用它们,让它们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而非将自己的生活约束限制其中,感到受各软件拖累而产生的“束缚感”,为自己“增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