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项目舞剧《红》在班主任杨伟嘱带领下,由音乐学院19舞编班的同学先后在余东村、梓桐镇胡江村、枫源村演出,历时三个月,取得圆满成就。
从暑假开展线上班会,到提前返校,进入紧张的排练,《红》的记忆成为19舞编班的每一个学生的一部分。初秋冷寂的校园里,舞房总是灯火通明,19舞编班的同学们课余时间不辞辛苦、高效高质的完成和不断的打磨精进,展现了他们对舞蹈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赤诚的热爱。
到过农民画之乡余东村,走过书画小镇梓桐镇,第三站,成员们带着这份红色基因,来到“枫桥经验”的发源地——绍兴市诸暨县枫桥镇。60年代初毛主席的亲笔批示,让“枫桥经验”成为全国政法战线一个脍炙人口的典型。时至今日,“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在传承精神内核的同时,发展新经验,衔接新时代。正值“12·4国家宪法日”,身处这样的法治文化重镇,更能使人深切地体悟到到红色舞蹈的力量、红色精神与法治精神融合的重量,无论在哪里,红色基因不变,红色初心不改,文化的根脉依旧与村民共生共存。通过红色舞蹈诗剧的课程实践,在肢体张力的表现中传承中华文脉,形成强大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使青年们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正是因为这份历史的厚重与政治的觉悟,完成最后一次枫桥演出时的心情愈加崇敬。为了使演出更加完美地呈现,为此次巡演画上圆满的句号,演出前,同学们一次次合光走台、带装联排,每位学子绷紧神经,听从主创老师安排,根据舞台及时调整走位、修改动作;后勤同学为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紧锣密鼓为他人化妆抢装。不仅如此,与父老乡亲的热切交流,相机记录下的台前幕后的所有细节、种种瞬间,都丰盈了每一场演出,淳朴、热情、团结的交织,将舞剧《红》逐渐变成舞编“红”
19舞编班班主任杨伟嘱表示:““红”代表着红色的信仰、使命和情感,学生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也深深地打动了我,看着每一次的排练、每一次的演出,真心为19舞编的学生而感到自豪,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骄傲!在舞剧的创演过程中,我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有着更深的体会并将这些情感融入到舞剧的创作中,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我,更加坚定地向党组织靠拢,将来会继续带领学生争做音乐学院的排头兵。”
19舞编班班长李的键这样说道:“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立足专业,感受到了信仰的伟大力量,政治觉悟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红》的演出人员们深情回忆道:这三场送戏下乡的演出,给了因疫情原因而缺少联系的班集体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为了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齐心协力完成《红》的演出任务。舞剧《红》从第一场到第三场完美收官,从衢州到淳安,再到诸暨,衣着从短袖到棉袄,后台配合从慌张到熟练,都让人的内心从坚定到更坚定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团魂”凝聚了起来。从节目的质量可以看出每个同学自身艺术素质的显著提高;在专业之外,他们更学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沟通协作的能力,看到了团结与合作的力量。
奋进新征程,奋力新跨越。永续红色基因,砥砺初心使命。19舞编班将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