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公开了《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2020年10月26日经市人民政府第66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杭州是全国首个以地方立法形式规范公共场所AED配置、使用的城市。目前杭州市多个公共场所均设立AED急救设备,我校传媒大道生活区大门也设有一台AED机器。
“救命神器”睹真容
AED全称“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即“自动体外除颤器”,具备自动识别可电击心律和自动电击除颤功能,是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供社会公众使用的便携式急救设备,能显著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的生存率。它的使用方法很简单,只要拿到AED时立即打开电源,之后根据操作提示,遵循“听它说,跟它做”的原则,就可挽救临危的生命。因此,也有人把AED叫做急救“傻瓜机”,这是对AED救人功能普及性强、便于操作的形象写照。
2019年9月9日,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2016级女生陈婧琦,在机场候机过程中遭遇身边乘客突发疾病,陈婧琦利用自己掌握的急救知识,借助AED,仅仅用了100秒,就将这位濒临死亡的大伯挽救了过来。由此可见,即使是有接受过专业的急救训练的人也能够利用AED即使挽救他人生命。
“救命神器”校园知
那么我校学生对于AED的了解情况如何呢?遗憾的是,从调查数据来看,同学们对于AED的认知还存在一定不足。据问卷与采访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不知道AED是什么东西,近80%的人不了解AED的使用方法和AED的使用人群范围,且约70%的学生不知道我校AED设备的放置位置,无法准确定位。当然,也不乏有相对了解AED设备的同学。20广电二班的娄云凤就曾经在高中体育课堂中接受过有关AED相关知识的科普,了解AED的功能和用法,对杭州为AED立法的新闻也较为关心,并且准确地指出我校AED的放置位置。
据悉,浙传校内目前配置的AED设备是2016年校医院向红十字会申请后,由红十字会捐赠给学校的。它被安放在生活区与教学区过渡的传媒大道保安处,维护与使用主要由三方面进行保障:保卫处负责日常巡逻,以保障机器不被恶意破坏;后勤物业部门负责电路维护;而一般性的碘酒、棉签则由校医院每个月更换一次。
青少年群体是AED急救医疗设备推广普及的一大重要受众群体,AED在校园中的推广是否有效和学生群体对它的了解情况息息相关。目前看来,我校学生仍需提高对于急救知识的关注度,至少对于校内实际可供使用的急救设备之所在做到心中有数。
AED入校新进展
出于完善公共安全保障设备、普及AED入校知识的目的,校医院计划于2020-2021年在两校区教学楼、图书馆、公寓楼人员相对比较聚集的地方进行AED设备的追加投放。为了让设备物尽其用,学校将在12月中旬邀请市红十字会进校为保安、安保志愿者和后勤公寓物业人员进行应急救护培训,后续也会专门针对学生和教职工进行应急救护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内容预计将包括伤口包扎、受伤者搬运方式、自动除颤仪(AED)的使用步骤等知识。这能够让同学们有更高的意愿和更好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人道主义救助意识,提升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20新闻余玛辉同学对学校后续安排引进AED的计划非常支持:“学校算是公众场合,人流量比较大,万一突发状况,引进的AED肯定能提高紧急救援的成功率。”20电编四班方欣昕同学则对于AED设备的相关使用细节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希望学校能够开设一些关于AED的系列课程、讲座什么的,除了教大家怎么做,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就像军训时的消防演练那样。”她认为,当真正面临危机的时候,单纯的理论知识的储备是不够的。实施救助是一个实践行为,只有让学生有实际操作的动手经验,才能进一步确保校园AED设备能在紧要关头派上用场。
结语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和《杭州市院前医疗急救管理条例》第三十条的相关规定,《杭州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写道:“鼓励具备急救技能的公民对急危重患者实施紧急现场救护。救助人因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这一条法规无疑是给广大需要使用AED进行急救的民众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校医院副院长刘晓娟表示:“鼓励弘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当有人需要救护的时候大家得知道身边就有可以利用的设备。挽救生命,你也能做到。It is your turn to save liv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