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探索新诗的发展历程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20-02-20      

新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后,至今约莫已走过百年岁月。在各式文学作文井喷的当下,新诗作为传统且非主流的文体,在时代浪潮中留传至今。在百年之际,新诗又将以怎样的面孔延续它美的载送?

百年历程,源远流长

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得以取代古典诗歌的最主要特点是突破格式、韵律等限制获得最大程度的表达感情的自由。1919年2月,周作人在《新青年》发表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最权威的新诗理论,郭沫若也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正如胡适所说:“新诗是用来打破古典文化传统枷锁的工具”,五四运动时期新诗领导了无数青年的思想解放,处于当时的文化前沿。而前沿,则为边缘,它诞生于新旧过渡时期,却并没有在如今的新世界里成为主流文化,而是从边缘到了边缘。

对于新诗的发展历程自五四起一直存在不同声音。正如文学院赵思运教授总结的那样,1965年毛泽东曾说:“新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2006年,韩寒在博客中发表观点:“现代诗歌和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但随后便为之道歉;2008年,季羡林大师则有“新诗是一个失败”的断语;2013年,作为当代诗歌旗帜性人物的流沙河,在耄耋之年直言不讳地说:“新诗是一场失败的实验”。

赵思运认为,这些声音都被媒体哗众取宠地扩大化了,其实百年新诗的成就就像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中那条河一样,既不像松鼠说的“那么深”,也不像老马说的“那么浅”。

他谈到,反思百年新诗历程,需要建置一个坐标——纵向维度考察新诗与旧体诗词的关系,横向维度考量本土与异域的关系。在百年新诗历程中,“旧体诗词”长期被贴上复古主义、保守主义标签,在赵思运看来,这些标签几乎成为了老年人的“老人斑”;与此同时,西方诗歌的“象征隐喻体”则被贴上了资本主义的标签,被逐出社会主义文学殿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坛似乎为“白话诗”创造了一片任其奔驰的宽阔草原。

“以自由形式承载现代人的自由精神”是赵思运心中独属于新诗的传统,他认为这种“自由精神”已经突破了庙堂,走向了更博大的民间。在谈到新诗究竟该何去何从时,他引用了伊沙说的“口语是舌尖上的母语”这句话,他表示,新诗的载体将会是鲜活的“口语”,现在汉语口语诗体代表着一种富有生命活力和汉语诗性智慧的本土性路向,故在口语中淬炼汉语母语的现代诗性智慧,是新诗发展之根基;新诗的场域也不是画地为牢的,而是在与旧体诗词、西方诗学的融合视野中生长。

潮流暗涌,把握初心

互联时代,人人皆是作家。网络小说在当下俨然成了大势。凭借其自由多变的剧情和迎合市场的风格,网络小说收获了大批读者。而诗歌,相对私人化的情绪传递,虽然篇幅较短,但凝练的语言和抽象的表达使得诗歌难以推向大众,继而使得这一文体趋渐小众。正如赵思运所说:“新诗确实是小众体裁了。这是正常的文化境遇。现在资讯如此发达,精神产品如此丰富,再去要求诗歌像唐代一样‘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实属不现实。在现代的文化生产格局中,诗歌已经成为‘小众化精英化’的存在,这是必须认同的现实。”

而对于是否要让诗歌走入大众这一议题,老师和同学都给出了一致的答案。19级戏文一班包天诚表示:“还是一直以来的观点,诗是无用的。”即是如此,便无需也没有理由去做推广去宣传。敞开大门,有兴趣,能有体悟者自来,无法体悟者自去。无论是刻意小圈子自嗨,还是大力推行,都是背离新诗本身的行为,它毕竟是太过私密的表达方式。

赵思运老师指出诗歌的文体或许不必强硬挤进大众生活,但诗歌精神值得每个人感受,他认为:“‘诗有别材’是对诗人而言的,而诗意的生活,则是人类共同的精神需要”。尽管诗歌并未走出圈子,成为大众文体,但一群热爱诗歌的笔墨家依然在延续这份独特的美的载体。

展望未来,拥抱希冀

2019年韩德星老师策划的“海岸诗歌节”浙江传媒学院专场,十几位在诗坛比较活跃的实力诗人莅临我校,与同学们一起交流,朗诵、点评、互动。

赵思运还提到:“现在很多专业杂志开始关注校园文学,如南京文联的《青春》杂志,广东省作家协会的《作品》杂志以及《诗刊》《诗潮》《诗歌月刊》也常有固定栏目安排学生作品。其实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校际之间的诗歌交流。现代传媒正在逐渐深化诗歌的推广。在武汉、北京、广州的局部地区出现了‘地铁诗歌’,深圳诗人从容策划的‘诗剧场’品牌,都很有意义。还有诗歌的编曲表演。四川卫视曾经播出两季“诗歌之王”竞演节目。深圳卫视的“诗意中国”节目也播出了两季,我在给‘诗意中国’节目做文学顾问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传媒在传播精品、营造诗意生活方面的巨大魅力!”

新诗自五四至今已有百年历史,在文化多样性空前繁荣的当下,新诗发展不可故步自封、孤芳自赏,从而忽视其自己作为优秀文化的普世价值;亦不可急于求成,生产出粗制滥造的作品误人子弟;更多的是需要在保留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改变其具体内涵,融入新的元素,刻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与变化。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