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校园刚刚睁开朦胧的眼睛,文学院学子郭晓(化名)便整装待发,预备以晨跑开始崭新的一天,与此同时,后勤人员也悄然开始筹备他们的日常工作……
晨曦·教学楼间的问候
早晨七点,华策电影学院楼内,穿着泛白蓝色制服的清洁工石雪芳(化名)正埋首清扫,眼睛专注地盯着地面,肩膀有节奏地左右晃动,一下、两下……寂静的教室里只听见扫帚扫过地面发出的哗啦声。
她告诉郭晓,早晨是一天中最累的时候,她首先需要把四层楼仔仔细细地拖一遍,从楼梯、教室到卫生间,不能放过每一个角落。其中,最难打扫的莫过于卫生间内的七十几个隔间,如果卫生间太脏的话她还要用洁厕灵、清洁球擦洗,有时还需要用钳子捡起随意丢在小便池里的烟头以防止厕所堵塞。而后,她会在中午十一点吃饭,十二点半回来继续工作,直至傍晚四点半才下班,下班后还要回家照顾从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孙子。一周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
谈及自己的工作经历,她表示自己与新生“同龄”,是从今年九月份孙子上幼儿园之后,空闲无事,便来浙江传媒学院参加招聘面试,于10月16日正式来到后勤处工作。
“工作么当然累,但是咱们学生的总体素质还是蛮高的,这也让我的工作轻松了不少。”她抬起眼,黝黑的脸上挂着浅浅的微笑,“至于想对同学们说什么的话,那就是希望有些同学能够及时冲厕所,记得把熄灭的烟头扔进垃圾桶。”
简短的采访过后,她佝偻着脊背,又开始了紧张忙碌的打扫工作,以扫帚为笔,描绘出一幅清新洁净的校园画卷。
午时·食堂里的邂逅
“一份土豆丝、一份酸菜鱼、一份胡萝卜,再来两毛钱的米饭吧!”一头黑发高高盘起压在红色的工作帽里,一袭白衬衫加上黑色围裙的余梅(化名)一边听着学生的点单,一边灵活地把握着菜勺,几下便盛好了一盘午餐,三下五除二地在付款机上打出了正确的价格。为提高打饭速度,她早已在心里熟背过这些价格了。有时她会遇见一些挑食的同学,这时的她耐心地倾听着他们的需求,迈着小碎步从这个窗口跑到另一个窗口,帮同学打上心怡的菜肴后,再稳稳地跑回来,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给他们。
等过了学生吃饭的高峰期,余梅终于有空歇息片刻。在好奇心的促使下,走近她并请教了几个问题:
“阿姨,你们为什么不能多打点菜?”“为什么饭菜一点也不辣?”针对这些问题,她一一作出了回答。“关于打菜分量,食堂是有规定的,有时候我也想给那些饭量很大的男同学多盛点,但碍于规定,于是只能被迫成为同学们口里‘手抖’的食堂阿姨。”她抱歉地一笑,露出眼角细细的笑纹。
至于食堂菜肴的口味,因为地处江浙地带,所以难免清淡,纵然余梅等食堂工作人员力求满足来自五湖四海学生的口味,今年创建了肠粉、豆腐年糕等风味小吃窗口以吸引学生驻足,但有时也难免会被大家吐槽“不正宗”,对此,她表示,食堂正在努力改进,在这过程中还请同学们多多包容,敬请期待。
夜晚·宿舍楼内的聊天
郭晓坐在一号楼下的长椅上等待外卖的送达,宿管阿姨方英(化名)亲切地与她打了招呼,二人在安静的夜晚里聊起了天。
问到来这里做宿管的原因,她笑着搓了搓手,有些拘谨:“因为我们那时候穷,没有条件上大学,所以我来这里做宿管,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想来看看大学是什么样子的。”
在聊天中,郭晓得知,到目前为止,方阿姨来这里工作已经八年了。八年里,她往往六点不到便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宿舍楼特殊,每时每刻都有学生进出,因而方阿姨平时并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等结束完各寝室人数的核实、晚归的学生安全回到宿舍,钟表的指针早已指到了十一点半——她一天的工作时间长达十七个小时,倘若遇上学生有特殊情况,还要半夜起来开门,晚上也不敢睡得太熟。
八年里,她看过上千张学生的脸,将她们的名字、班级、寝室号都牢记于心,甚至练就了一眼就能观察出一个人心情变化的本领。她始终保持着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认真倾听同学们的烦恼,她的建议曾在许多个无眠的夜晚里给予同学们蕴藉。
八年里,学生一波波地来去,校园里事物新旧更替,桐乡发展转型,而她依旧一如既往地坐在同样的座位上,一坐就是一整天,以亲切地笑容回应着来往同学的问候。
谈到对同学们的期望,她思考了片刻后,无奈地笑笑:“我啊就希望同学们个个都按照学校的规定,不使用违禁电器,不晚归也不要不归。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引起重视,阿姨看着你们就好像是自己的孩子,总希望每个同学都在这里能平平安安地过完四年大学生活。”
说罢,方英低下头,温柔地看着桌子上摊开的资料册,手指轻轻抚过照片里同学们灿烂的笑脸。郭晓与她告别后,取好外卖上了楼。
夜晚的校园宁静空旷,零星几盏橘色的路灯像卫士般挺立,静静地守护着校园……
记者小记:
本文立足于对浙传校园内清洁阿姨、食堂阿姨以及宿舍阿姨的采访,略作改编,最大程度地真实描摹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后勤工作人员日常辛勤工作的剪影。虽然他们的工作内容不尽相同,但这一群朴实无华的劳动者,皆在用其勤劳的手、真诚的心、深切的情,守护这群孩子,守护这片校园,编织属于你我共同的“浙传梦”。谨以此文遥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