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个体在不同语境下对废话的理解或许各有不同,但从普遍意义上来看,废话即无意义、反复重复的话。虽然在大多数人心中“废话无用论”是被认可的概念,但不可否认的是,废话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占有相当大的一块比重,被废话包裹着的日常,则是交流中最平常的一部分。它像一种粘合剂,粘合着生活中匆匆走过的人和事,又像一床不设防的外壳,包裹着人与人之间试探性的问题和回答。它稀松平常,又不可或缺。那么抛却对废话的既定认知,它在人际交往中又承担着什么作用呢?
废话——交往的捷径
很多时候,废话虽然没有任何内涵,却能给双方一个交流的机会。比如,初到新环境,“说废话”是与新同学快速熟悉的不二法门。军训时为了掩饰在沉默的空气中蔓延的尴尬,“今天训练也好累啊”“好想快点吃饭”是与身边的“战友”交流的开端。一次性加上了四五十个班级同学的微信,不想冷场怎么办?问句“你是哪儿人啊?”总是不会错的。社团第一次部门例会在学长学姐发完言后陷入了冷场,这时候总要有个人找些无聊的废话插科打诨、活跃气氛。
但大一新生五一(化名)在谈起这几个月听到和说过的废话时,却显得有些纠结:“我觉得这是一种浪费时间的无聊行为,但无法避免。”诚然,作为社会性动物的人类,在需要拓展人际关系、融入集体的情况下,往往选择展现自己友善亲和的一面,而说废话是表达友好、传递情感的重要形式。这就使废话在以结识新朋友为目的的交流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无论交流双方是否乐意,都不可否认废话的输出会带来一种友好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很大程度会影响到之后的交往或合作。不得不说,废话可以作为一种交往的捷径,让人们在交流或工作的过程中有一种轻松的氛围,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或冲突。但以废话为主的交流虽然减少了摩擦,但是却让交往变得不那么真诚,毕竟废话大部分都是无意义的话,无意义意味着不特别、没有记忆点,这样的交往浪费的不仅是时间成本,还有交往时付出的热情和真诚。
你情我愿,相处的调剂品
虽然对废话认知的变化很难界定,但采访中同学们纷纷表示,对好友说废话的容忍程度更高,换句话说,很多在为了社交而社交的语境下界定的废话,在与好友的交往中并不适用。人们或许很难对陌生同学的烦心事感同身受、抱以同情,但却会把好友的烦心事挂在心上、想方设法给予对方真诚的安慰和合理的解决办法。人们或许没有兴趣和普通同学聊聊最近身边发生的愉快小事,但好友分享的琐碎日常能让你们一起捧腹大笑。当一个人被纳入你的亲密关系范围时,你的原则和底线也会为他做出一定程度的调整,这是在发展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减少矛盾、保持感情的必要手段。
大多数人在学习、工作中接收了一天的“有用”信息之后,大脑会充斥着各种“有用”的信息,这时他们更希望通过说一些废话来缓解紧张和疲劳,希望找到一个能够听自己说废话的人。那些看似无趣的生活细节、无从纾解的小情绪通过废话传达给亲密的人时,说者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释放和减压,而听众在聆听的过程中,也从心理层面更加贴近对方,让彼此的关系更为亲密。这种废话的传递,是互相聆听,你情我愿,更是一份心有灵犀的特殊陪伴。
“我知道我们之间说的大部分都是废话,可是说废话的时候我们很开心。” 19级中文一班的刘若煜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道。
虽然废话在交往之初可以看作一条交流捷径,但是当关系变浓时,它便不再是必需品,而是相处中的调味品,有或无、多或少,全凭个人意愿。
你说我听,爱的载体
家庭生活是大家印象中废话的重要来源地。在刘若煜看来,父母常常唠叨自己不要熬夜、早点睡这类的话,都是来自家庭生活里的废话,因为这些话对她的生活并没有实际用处。但虽然平时很多同父母聊天时说的话都是废话,可是她仍旧享受听父母说废话的过程。她说:“曾经在家听到这些话会有些厌烦,可是现在离家远了,听到这样的唠叨反而会觉得很暖心,甚至是感动。”
刘若煜对“家庭废话”的态度恰恰反映了当代父母和年轻子女的沟通现状。生活在一起时,父母无休止的念叨可能会成为子女眼里无聊的废话,可距离一拉远,那些曾经令人头大得不知如何答复的话语,就成了从家乡传来的思念与关心。
其实,在父母与子女的相处过程中,废话的产生也有其深层原因。某些孩子眼中的废话,可能是父母反复斟酌后说下的话语。由于他们对子女的生活了解甚少,而子女又从未主动和父母提起自己的现状,让彼此之间的生活产生隔膜,缺少真正有内容的交流。确实,和朋友聊天可以谈谈兴趣爱好、可以分享日常趣事,可与父母聊天是在聊些什么呢?“最近天气如何?”“加衣服了吗?”“社团活动忙不忙?”有些问题只有父母会重复地问,但这正是他们拳拳爱意的体现。无休止的重复与提问背后藏着父母想要走近子女生活而不得的无奈。废话是他们伸出去触碰孩子的犹豫不决的手,他们也清楚有些话已经说过了,有些话本不必说,但再开口时仍是那句熟悉的“最近过得怎么样啊?”。
生活经历的差异无法使父母和子女感同身受,这些废话自然就代替了父母内心的关怀和爱,而子女学会理解,学会倾听那些废话,就是对父母言不达意的爱的回应。在这样的“你说我听”的过程中,废话已经成为了彼此生活里心照不宣的问候和关心,它并不需要有什么实际意义,而更像是传达思念的载体,这表现的是一种看见感——父母希望了解子女的生活,而废话给了他们一个了解的契机。
废话引领,趣味课堂
生活中还有一种特殊的交流关系——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老师通过说来传授知识,学生需要用听来获取有效信息。那么,在课堂上,废话是否就应该被杜绝呢?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师郭文成指出,课堂上的某些废话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些废话只能是引导的作用,并不能成为课程主体。因为教师授课有课时和知识点的要求,如若一味地说废话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反而使真正的知识无法充分讲授,便会造成本末倒置的局面。如何在课堂中适当地添加废话,在吸引学生注意的同时保持良好的教学节奏,也是对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要求。
学生们或许会经常吐槽老师总是重复某个已经掌握的问题,这些重复的强调便成为了他们耳中的废话。这也是由于老师对知识传授进度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出现了偏差,造成了学生认为的废话的产生。而这种废话,是可以通过教师适时的询问与学生及时的反馈得以减少和避免的。
这种情形延伸至工作场合,同事之间讨论公事或进行业务交流,在这种双方以获取有效信息为目的的谈话中,废话就会使听者产生不悦和烦躁。减少废话,是为了有效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当废话逐渐充斥我们的生活,交流就会变得简单,思考的能力也在逐渐被侵蚀。废话可以成为生活的趣味点缀,但不能成为常态。不要让废话在观点交换时成为拖延时间的工具和掩饰无知的手段,简洁高效才是最终目标。
正视废话,说好废话
废话中毕竟带着“废”字,它无法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带来好处。但“废话”同时又是多变的,这种多变性让它成为维系人际关系的有效粘合剂,废话可以是父母表达想念和关心的“潜台词”,可以是朋友之间维系友谊的“情感树洞”,甚至可以是同事之间化解冲突的有效手段。合理运用废话、说好废话其实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生活中百分之八九十的话都是废话,废话在传递着情感、维系着彼此的感情的同时,也散发着语言的魅力。
所以,废话究竟“废”不“废”,归根到底取决于说者和听者的态度。当说者在说话前准确判断、谨慎思考,听者在聆听时态度认真、反应积极,那么废话就不仅是交流感情的调味剂,也是沟通两个灵魂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