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双十一中的热欢乐和冷思考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20      

第十个双十一已经落下帷幕,定金、盖楼等参与方式轮番上阵,蓄了一整个十月的力达成了全网约4101亿元的交易额。它对大众的意义从“光棍节”变成了“购物狂欢节”,越来越多的品牌和商家参与到这个被创造出来的盛典中,越来越多的人习惯在十一.10号晚上熬夜等待零点抢购自己选择的商品。而浙传人也满心欢喜迎接着,双十一当晚寝室不会断网断电,大家早早琢磨起了促销的条条款款,感受着优惠促销的快乐。

不同购物理念中的共同乐趣

在大众的一贯印象中,相较于男生来说,女生才是购物的主力军,如今看来这样的观念有些老旧。但不可否认,尽管男女生存在着一定的购物理念差异,但大家一同享受着购物的乐趣。今年双十一随着男生寝室传来的阵阵欢呼声而拉开了序幕。有的人笑称“从电竞比赛到购物狂欢节,女生从男生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男生的购物欲不可小觑。来自19级电摄二班的谭家俊同学接受采访表示双十一当晚他为“百亿事业”贡献了上万的资金。虽然百亿分之一万看似渺小,但对于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却是非常大的一笔开销。记者起初听到如此庞大的金额数字还误认为谭家俊同学属于冲动消费,听到他的解释后明白了他其实是一个有计划有克制的人。在全面地了解折扣后,作为摄像专业学生的他购买了心仪已久的索尼相机。当被问到双十一对他本月的生活水平有没有造成大的影响时,他笑着解释道“这次为学业添置设备的开销会由家里报销,由于没有其他大型消费,本月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影响。”

相比男生的理性与佛性购物,女生购物显得尤为“精致”和“有序”。住在S楼424寝室的同学们说双十一全寝一起团购了很多生活必需品。这是她们第一次体验一起熬夜购物,她们觉得组团购物既划算又有趣。

并非人人都有购物欲望

双十一——这个由电商一手打造的狂欢购物日,给网民购物带来了一定的优惠力度,带动了网络经济的繁荣。所谓“跳崖式降价”更是引得一番狂欢抢购,这是属于全民的购物狂欢。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90后成为双十一主力。利用双十一的降价优惠囤积自己的日常必备品,购买心仪已久却因囊中羞涩迟迟不肯下手的物品,给远方的父母购买了较为昂贵的保健仪器等等,都是同学们在双十一拍下的购物清单,压抑了近小半个月的购买欲终于在那一晚找到了出口,满减优惠,店铺优惠,还有商城的叠加优惠,引导着大家疯狂抢购。

但对于19电编4班的许世超而言,双十一这个日子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他直言道,双十一主要就是给予大众一个消费的时间点。对于他来说,因为他所喜爱的球鞋一类在双十一并没有大幅降价,对应的优惠力度并不能激发他的购买欲,其余的物件目前也暂不需要,不过多参与双十一对他来说是一种选择,也是正视自身消费欲望的体现。

或许,我们对双十一的强烈热情正是因为在给消费欲望寻找一个出口罢了。

按需消费 切勿贪多

很多人又称双十一为“剁手节”,其实这种心态由来已久,伴随着购物节的产生而出现,并且普遍存在于购物者的心里,多半是因为看到商品便宜,一时冲动下单造成的,这类“剁手商品”多集中于日用品。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一班的王子轩同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在高中住校时期,当时生活费有限,每天都是食堂消费,想在双十一的时候趁着便宜购买一些日用品。因为打折纸巾论箱卖,并且第二件零元,于是购买了俩整箱卷纸,她说道,“心里想反正是易耗品,总能用完的,结果买来后迟迟没有用完。”并且纸巾类商品的保质期一般少有人注意,买回来的时候就只有一年保质期了,等到整箱纸巾都过了保质期变黄之后,她才感到自己当时消费过于冲动。双十一需要理智,同时也需要大家的火眼金睛,识别出商家的以次充好或其他奸商手段,做出合理的选择。

保持理性 拒绝超前消费

大部分同学都表示自己会在购物的时候使用花呗,也并不排斥这种提前消费的行为。这说明当代年轻人使用借贷方式付款已经成了普遍现象,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在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中流行。这些小型借贷平台的出现给双十一的繁荣提供了可能,也为年轻人满足自己的超前消费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相应的,我们也更应该思考在购物后的还贷中,我们是否承受得起最初的那份冲动。

十一月十一日已经过去,但双十一却没有结束。繁忙的物流和频繁的退换货,都是双十一的余韵,但是,我们不应该沉浸在过去购物的狂欢中,而应该从虚拟的数字中回到现实。而规避超前消费的首要措施就是养成制定消费支出计划的习惯,依据自己真实所需而购物,切勿怀有预支心理而肆意购买。大学生尚未工作,无稳定收入,应树立正确消费观,根据每月生活费制定各项支出预算,不超前消费、不过度消费。

“双十一”只有一天,不可能在这一天把全年需要的东西全买了。面对“双十一”,请多些理智消费,买到自己需要的并真正划算的商品,这种购物,才是让好钢花在刀刃上。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