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热点聚焦 > 新闻详情
互联网下的“土味”弄潮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8-06      

最近,北京三里屯、成都太古里、杭州湖滨银泰等地出现了一批街拍达人,他们经常旁若无人地在大街上突然尬舞、劈叉、下腰、空翻。而且,在微博、抖音以及其他短视频APP里,随手一刷就会出现同质化的视频,更有网友打趣道“看了这些视频,对别的土味视频都提不起兴趣了”。街拍视频发布到网上后也掀起一番热议,话题“街拍行为大赏”登上微博热搜榜,阅读量达到八千多万。

街拍文化与娱乐时代

街拍本是一种源于欧美国家时尚杂志的文化,最早意为用相机捕捉街上的时尚元素,与此同时传递来自民间的流行信息。一次专业的街拍,需要捕捉到被拍者衣服的细节和搭配,优质的构图与色调更是必不可少。

2011年上映的《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Bill Cunningham New York》,是当提到“街拍”一词时最先跃入许多人脑海的一个标志。这部至今依然处于众多“不得不看的时尚电影”榜单前列的纪录片呈现出的是早在1978年便开始在《纽约时报》刊登作品的“街拍鼻祖”Bill Cunningham的生活与工作状态。他说,他从不为人物的名气、服装的价格而按下快门,吸引他的永远只是街上各色行人的自然状态。

然而,部分网红团队对街拍的概念理解已经发生改变,拍摄方式更从随手拍变成刻意摆拍。那些所谓的“街拍”,在某种程度上是多角度、多机位拍摄、多次NG的结果。

6月10日,新浪新闻客户端针对如何看待街拍现象发起一个投票,共有6.2万名网友参与了此次投票。

投票显示,大部分人对各地街拍行为呈“不理解”“不接受”的态度,少数人站在中立和支持角度表达见解。人们对刻意街拍行为的普遍排斥在一定方面映射出了国民审美水平的一致化。在国民眼中,自然才是王道。但随着街拍网络推广度的持续上涨,部分自媒体也开始把发布街拍视频当做一种营销策略。微博博主“土味街拍bot”每天发布各种街拍视频,目前该微博号拥有粉丝19万,每条微博都有几千点赞量和几百评论量。在微博评论里,“土味”和“尴尬”是高频词,在一些网友看来,街拍视频与土味视频是画上等号的。

其实,任何一种娱乐文化的出现都是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有“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雅俗共赏才能促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但雅俗共赏的俗是通俗的俗,不是低俗的俗。在一些街拍视频中,表演者通过将水或者咖啡、奶茶等饮料喝到嘴里再吐出来的方式获得关注、博人眼球,这种行为不仅浪费水资源,而且影响卫生,这样的街拍行为不应该被提倡。

街拍背后的产业链

知名时装评论人 Suzy Menkes 在一篇名为《时装马戏团 The Circus of Fashion》的文章中将那些衣着夸张、一天内换装多次以吸引街拍摄影师的“红人”们称作“孔雀”。短短几年间,“街拍”一词包含的意义与所覆盖的产业链正迅速发酵,从各大时装周街边形成一个个“小包围圈”的常态到伏在城市消费区、音乐节里伺机而动的长枪短炮,无可否认的,他们都已成为街拍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

街拍产业不仅代表一种新兴文化娱乐产业,更直接凸显了出互联网时代下的商业运作模式。据钱江日报报道,杭州从事模特行业的人群数量已达数十万,专职街拍摄影师超过200人。一位街拍达人能带动的产业链横跨多个行业,围绕着流量,最前端的是街拍达人,中间是摄影团队,背后则是孵化公司,更深层的是产品供应商。

作为产业链背后的真正主导者和受益者,孵化公司会选择具有一定粉丝量的应聘者进行孵化包装,孵化成功的网络红人利用自身强大的带货能力,通过与产品供应商的合作提高商品销量。街拍模特们需要利用摄影师的技巧和方式提高曝光率,摄影师也需要通过街拍模特提升自己旗下账号的粉丝量和影响力。

有了一定的粉丝基数后,街拍摄影师会接到一些公司为捧红街拍模特而递出的商业用单,另一方面,也会接到更多街拍模特的个人预约。同时,摄影师可以将模特所代言的商品链接嫁接到自己的视频中,提供多条销售渠道,从而获得返现。

由此看来,街拍行为背后的商业链发展时间不长,但已趋于完备,商业链上的各个行业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而网红街拍经济背后是不同因素融合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短视频的发展,使内容浓缩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不会占用大段时间,适合当今年轻人零散化、碎片化的时代生活需求,起到休闲娱乐的作用。一个专业的街拍团队由街拍模特、摄影师、服装搭配师和编导组成,演员以奢侈品的门店为背景,上演一场场“不经意”的尬剧。

街拍视频有的以网红炒作为目的,有的是经纪公司给准备出道的素人练习生博热度,甚至还有淘宝店推销产品、营销卖货。对很多用户来说,看街拍的过程也是被“种草”的过程。用户点击视频提供的链接,就可以直接进入各大平台购买产品。街拍仿佛一个快速接口,绕开解释秀场面貌的费心劳力,这些瞬息间传播的悦目照片使同等量的时髦感被轻易获得。

这样的商业变现给街拍团队带来了丰厚回报,但随着拍摄团队的增多和拍摄创新力的降低,同质化的内容在各大平台泛滥,通过街拍盈利的方式已经开始显得后劲不足。也正如 Nick Wooster 曾提到的,“一个好东西太多了,它就不一定是好东西了。”

街拍“尺度”需准量

《人民日报》在一篇关于街拍的报道中曾这样阐释:“‘街拍’背后有着一条网络营利的产业链,‘被拍者’会被用来‘展示穿搭’,实际是放‘两微一抖’中的账号来吸引流量、添加广告,进而获利。”由此可见,街拍文化的兴盛及其背后商业链的发展都是市场所趋。街拍行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目前正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其背后蕴藏的是资本的洪流。“假装被街拍”式的固定拍摄程式让极具鲜明表演特色的网络红人风靡一时,街拍的最终目标变成了将街拍视频发布到网上赚取流量,间接赢取商业利润。

但正是因为街拍文化之间存在着利益交汇,才使得规范和引导变得尤为重要。避免街拍文化走向低俗化和同质化,引导其背后的商业运作产业有序进行,对文化社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况且,随意“街拍”他人的做法,很容易侵犯被拍摄者的肖像权。因此为避免侵权,拍摄者会在“街拍”前尽量取得被拍摄者的同意,拍摄后也会在征得被拍摄者的同意后再发表。

传播美的方式有一百种,各有各的优势。其实,美不必刻意制造,不经意的美,才最能打动人心。真正有影响力和传播力的街拍团队应回归到利用专业拍摄技巧和制作水平发掘美、传播美好事物上,而不是作为商业发展链条中的一员,借助模特表演哗众取宠,博取网络热度。

“我总是提防自己跌进有钱人的陷阱(the traps of the rich)''——这是文首提到的纪录片《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Bill Cunningham New York》中的一句话,在全片最后,这位已然八十多岁的老人再次缓缓踏上他的自行车,披着蓝色外套,挂着尼康相机,一切平静,一如往常。

初心易得,始终难守。街拍如何在滚滚互联网大潮中立稳脚跟,不断发展,是留给每个时尚人士的永久命题。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