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很酷!”这是当我们采访刘雯珍在艺考时为什么选择摄影专业时她的回答。伴随着六月繁花,这个很酷的女孩从浙传毕业了。
在大学期间,刘雯珍不仅斩获各类荣誉和奖学金,还参加了第六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等并获奖。她的研习经历丰富,先后参与了多个大会的志愿活动,并在凤凰卫视、网易等各大公司实习。2021年,她考取了湖南广播电视台经视频道的校招面试笔试第一名。现取得了爱丁堡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多个世界名校的offer。
举起相机,成为艺考生,是她对梦想的追求;放下相机,选择爱丁堡大学的数字社会学,是她在乡村实践后,被贫困地区的生活触动,愿为这个社会做出贡献的少年志向。
摄影真的能扶贫吗?
作为2020-2021年“移动三脚架”的立项负责人,刘雯珍带领团队前往寨头村为留守的儿童和老人免费拍摄证件照和全家福。这本是一次普通的志愿活动,但随着项目不断深入,刘雯珍不满足于单纯地摄影,而开始询问有关当地的政策补助、家庭情况、村民想法等等问题。回忆起当时的经历,刘雯珍遗憾地说:“面对这样一群庞大的贫困人口数量,我除了拍照,竟然什么都做不了!那群孩子甚至从没见过相机,我不知道给他们带去的究竟是不是希望。”当地人民清贫的生活深深触动了她的内心,于是她第一次思考起存在于落后乡村的社会问题。
摄影到底能做些什么?摄影究竟能不能扶贫?“移动三脚架”走的是主打扶贫振兴乡村的“红色旅道”,在立项过程中,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在刘雯珍的脑海里蹦出来,导师的每每提问更是让她如鲠在喉。刘雯珍坦言,时至今日,她仍然未找到答案。显然,光靠摄影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这些问题也作为“指南针”引导着她在考研时毅然选择了数字社会学这条道路。尽管跨专业的学业压力巨大,但她仍然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寻找到问题的答案,让摄影助力扶贫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多力所能及的贡献。面对即将开始的研究生生涯,她很是乐观地表示:“从一个专业领域跳到另一个专业领域的确是挑战,不过不能急着给自己的人生下定义,有了挑战才能有新的可能嘛。”
勇敢挑战,不断试错
“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勇敢去尝试,不断地试错,才能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对于未来的迷茫,刘雯珍会把它们转化为当下实践的动力。在大学期间,她不停地参加各种研习和比赛,不局限于任何类型、专业、形式。尽管难免遇到自己不擅长的项目,但她仍力求在每一次比赛中尽力发挥到最好,不给自己留有遗憾。同时,她认为在参与各种不同的活动的过程中,也能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而在刘雯珍的毕设作品《20s》中,她想突出表达的风格便是千禧一代的鲜明个性。也就是说,这一代相较于过去的年轻人,相同点在于青春躁动,但相异的是更加敢于挑战规则和条框。由此可以窥见,同样作为千禧一代的刘雯珍,是个不畏困难、不言放弃的酷女孩。
面对实习,她也表达了相似的观点。刘雯珍从大一便开始实习了,“勇敢一点,脸皮厚一点去投简历,很多公司还是愿意给大学生机会的。”她笑着说,“不断试错,试的多了,才能知道什么最适合自己。”同时刘雯珍也建议,实习时要选择与自己本专业相匹配的工作,这样更有助于专业技能与沟通能力的提升,通过对行业的接触也能快速了解自己的不足与未来就业的方向。
人生不设限,考研不怕难
“现在的本科生真的太多太多了!”刘雯珍感叹道。在她眼中,大学时期正是读书的黄金年龄,打工的时间以后多的是,读研的机会错过了,才是最遗憾的事情。再者,考研的目的也不单纯为了找工作,而是去见识更广阔的天地、提升个人的思想和素质。
在谈到艺术生考研时,刘雯珍真诚地建议艺术生多去接触不同的领域。她认为对于大部分摄影专业的学生来讲,摄影主要只是作为一种技能而存在。但掌握一种技能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考研甚至跨专业考研成为了进一步发展的不二选择。这样既能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和认知领域,又可以对自身的认知和未来的就业有所帮助。即便是只想钻研纯粹的摄影艺术,也需要更加丰富的理论与文化知识作为沉淀。
而面对困难重重的申研过程,刘雯珍则视作历练的必经之路。在她备战雅思的时候,她既要兼顾专业课学习,同时还要履行团支书、党员的职责处理事务,每天都疲惫且充实。但刘雯珍还是提前为每周每月都做好计划,将成就感当作最好的鼓励,将压力化为最有效的动力,她把“生活是苦难的,我又划着我的短桨出发了”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最终咬牙成功闯过了一道道关卡。
常念母校之恩,奔赴理想远方
从七年前对浙传的向往,到如今成为浙传的优秀毕业生,给予刘雯珍感动最多的就是在浙传遇到的人和事。在浙传经历的一切已经缓缓融入她的血液,镌刻进她的骨骼。“今天从浙传毕业,离开她的是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仍与她脉脉相通。”
伸手摘星,即使徒劳无功,亦不致满手污泥。今后,刘雯珍也不会给自己设立确切的定位,在她眼中,年轻人何须顾虑太多,唯有勇敢试错、不懈努力、大胆开拓才是成功的敲门砖,正如这位酷女孩所说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