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简称“5246人才工程”)培养对象名单公布,我校12名教师入选首批“浙江省高校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其中,新闻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敏教授入选创新领军人才。
黄敏教授钻研学术二十余年,夜以继日地忙碌,她被时代引领,受命于不平凡的智囊。在全国,姓名为“黄敏”的人超过60000,但既是“钱江学者”、学科带头人,又是硕士生导师、省人大代表的黄敏只有一个。作为一位知性优雅的现代高知女性,她在学术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坚持和建树。
人物介绍:
黄敏,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新闻传播学(省一流学科)学科负责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浙江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浙江省人大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全国社科规划通讯评审专家、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评议专家、浙江省传播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大众传播话语研究。
脚踏实地当好学科带头人
2014年初,黄敏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担任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省一流学科)学科带头人。黄敏表示,新闻传播学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基础,学科创建于1986年,是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三五”一流学科,是省属高校新闻传播学唯一入选的一流学科。
黄敏教授在学校首届学科建设大会上汇报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情况
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新闻传播学学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与优势。具有广播电视新闻、数字媒体与智能传播、媒介经营与管理三个成熟的学科方向;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是省“十二五”“十三五”优势特色专业,2019年还入选国家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的建设也取得重要进展,仅2019年就有7门课入选省一流课程。在黄敏教授的带领下,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科成员为国家和地方政府提供全方位的决策咨询服务,近三年获得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2项,其中国家级领导批示10次,均为历史最好成绩。近五年获省部级及以上项目61项,建省部级及以上教学科研平台4个,省级产学研实践基地56个,国家级和省级校外实践基地建设项目2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5项,等等。
黄敏教授被任命为浙江省人大民族宗教华侨外事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委员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综合工程,包括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等各项工作。”黄敏认为,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最大的成果不在于增加了多少篇C刊论文或多少项省部级课题,而是体现在思想认识和制度建设两个方面。“大家对学科建设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四轮驱动’成为新闻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共识。同时,学科建设越来越实体化、组织化和规范化,学科建设的体制也更完善。”黄敏欣慰地说道。
冷静客观的工作评判,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一如既往的工作热忱,不吹嘘,不鼓噪,实事求是,不鹜虚声,这些实打实的数据背后是黄敏作为一名尖端学者对工作的自我投入与自我修养。
求真务实扬学者姿态
“学科建设是树的根,教学和科研是枝头结的果。”黄敏先后在《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论文9篇,在《新闻大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5部。独立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一般及重点课题共6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课题3项。从1997年发表第一篇核心期刊论文起,黄敏从事学术研究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就研究心得,她概括为两点:学术兴趣和学术积累。
黄敏老师接受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记者采访
“我是个很‘任性’的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多难也会做。”黄敏说道。1995年,黄敏本科毕业保送研究生,她毫不犹豫地选了相对枯燥,不受青睐的语言学。当面试专家组问起她选择的初衷时,她的回答是“因为喜欢”。1998年,硕士毕业后,黄敏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考入复旦中文系,攻读现代汉语语法博士,但到读博的第二年末,黄敏的兴趣发生了转移,对新闻传播学产生了兴趣。
这个时候真正去改变研究方向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黄敏内心也十分矛盾,毕竟在语言学已有一定基础,而且从硕士到博士都“师出名门”,学术资源丰富,何苦到一个新的领域从头开始。2004年,黄敏去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她下定决心顺从自己的心意做新闻话语研究,“哪怕此后毫无建树也认了,起码读的文献是我喜欢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这样一个“任性”的人充满了“韧性”,让她很快在这个新领域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认可。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黄敏表示,对于个人来说,大到研究方向的确定,小到一篇论文的选题,都应该是自己感兴趣的。只有感兴趣才会促使自己不断学习和思考,进行学术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有发现,最终有成果。同时,也要善于将个人兴趣与学术前沿相结合。令黄敏印象最深的论文是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的《新闻话语与政治的中介化:奥巴马首次国情咨文讲话的媒体报道》。这篇论文共1万4千字,写作只花了4天时间,并投稿一周后就得到编辑部的回复。“这是我至今写作时间最短,收到编辑部回复最快的一篇文章。”黄敏笑道,虽然动手写只花了4天时间,但前期对相关问题思考的时间却不短。“从这篇论文的写作,我进一步体会到日常学术积累的重要性,更加坚定了我以研究兴趣和观点分享作为学术论文写作意义的价值取向。”
教学相长做兴趣的激发者
黄敏从小就对老师这个职业非常崇敬,所以选择读了师范大学,后来又当了高校教师。做了老师后,她对“教育者”这个概念和职业有了新的理解。黄敏觉得“教育者”是一个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但更重要的是知识兴趣的激发者,一个好的老师应该激发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探求新知的兴趣。
黄敏老师的研究生课堂
黄敏目前针对研究生教育开设了一门课程《批评性话语分析导论》,重点就在培养学生反思各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现象的能力。黄敏告诉我们:“古人云:‘教学相长’,这一点对于大学老师尤其适用。和学生们的交流,往往能激发学术研究的灵感,所以我对授课非常重视,几乎每次上课前都会修改教案,甚至重新备课。”
话语与传播研究中心2018级媒体话语与传播方向的研究生谢安琪上过黄敏老师的这门课程,她说:“黄老师的教学内容重点突出,教学目的也很明确,并且运用鲜活案例帮助我们学习理解,常常意犹未尽,就下课了。”黄老师的教学内容不仅加深了谢安琪对话语研究的兴趣,也使她更加笃定地坚持媒体话语与传播这个方向。
谢安琪毕业前特意来黄老师办公室合影
“黄老师曾告诉我们她在没有小孩之前每天会用将近14个小时去做研究。”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级新闻与传播专业广播电视新闻方向的研究生邵凤霞表示非常幸运能成为黄敏老师的研究生。她告诉我们,黄老师几乎具备了一个学者所有的美好品质,有学术热情、严谨认真又勤奋刻苦。“她的言传身教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她让我看到了一个研究者不为外物所干扰的热爱和坚持。这种纯粹和专注是黄老师最打动我的地方,我会一直记得。”邵凤霞说道。
面对学生时,黄敏不仅是一个睿智的师者,严缜的教授,她更有着像朋友一样的热情,慈母一样的耐心,这样亦师亦友亦母亲的黄敏深受学生的敬重与爱戴。黄敏老师带了4名2019级话语方向的研究生,她对每一个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在课堂上她用话语的理论知识分析各种时事案例,提高学生们对话语知识的掌握,带领学生用全新的话语视角去观察和思考当前世界;课外,黄敏老师还经常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学术讲座。除此之外,黄敏老师还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这4名同学举办两周一次的工作坊,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鼓励学生申报课题,指导学生修改申报书等等。
黄敏老师与儿子
同时,黄敏也是一位5岁男孩的母亲,“我在快41岁的时候,才有了儿子。”在说起自己孩子的时候,黄敏眼里充满了温柔,孩子的诞生让她更深切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感。但对于职业女性来说,压力也是不言而喻的。繁重的工作和陪伴爱子经常会发生碰撞,“好在我先生比较支持我的工作,当我的工作实在太忙时,他就主动承担带孩子的任务。”黄敏笑道。无论是跟孩子还是跟学生相处,她都希望是一种朋友关系,是一种友情,而不仅仅是母子情或师生情。在黄敏心中,浙传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水平传媒类高校,对于浙传学子的期望,黄敏是这样回答的:“我们致力于培养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三型合一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既是我们整个学科对浙传学子的期待,也是我个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