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组暖心的照片登上了《都市快报》。
其中一张照片,干净整洁的小院子里,鲜花开得正好,一位女孩依偎在老人肩头,温暖的阳光打在她们身上,一副岁月静好的模样。
图片来自《时间里的飞人》
这组温暖感人的照片来自于我校设计艺术学院16级摄影专业曾学琳的毕业设计作品——《时间里的飞人》。
《时间里的飞人》讲述了曾学琳和自己的阿嬷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虽然一幅幅作品拍摄的都是阿嬷做饭、缝衣服,曾学琳给阿嬷梳头、剪指甲这样的生活中的小事,看起来朴实无华,但却透露出浓浓的亲情和暖意,让许多人回忆起自己和亲人相处的难忘时光,湿润了眼眶。
以“时间里的飞人”为题,灵感源于阿嬷房间的时钟。在与阿嬷相处时,听着耳旁传来的时钟滴答声、阿嬷的絮叨声,忆起童年时在阿嬷大木床旁看芗剧、看动画片、吃饭的场景。
此刻内心只希望时间停留于此,甚至倒流。
“珍惜每一次的团聚,珍惜每一份感情。这组作品诉说的是亲情的可贵,看待爱情和友情,亦是如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曾学琳这样描述了自己创作这组作品的理念。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2016年9月,曾学琳来到浙传求学,那时候的她没有体会过离别的滋味,一心只想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眼里只有外面的世界。
阿嬷嗔怪她:“不知道阿琳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看我啊?”曾学琳当时还不懂这份思念和不舍,只是附和着放假自然就能回家了。
慢慢长大后,她总会在离家前一天晚上偷偷抹眼泪,“除了想念阿嬷,担心阿嬷身体,更多的是不能时时陪伴的愧疚之情”。
曾学琳现在再听到阿嬷说“阿琳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看我啊”的时候,总是未语泪先流。
由于小时候父母亲都在外打拼,陪伴家人的时间很少,是阿嬷长年陪伴着曾学琳。她和阿嬷的相处时间最长,对阿嬷的依恋之情也最深。五年前,阿嬷患上了帕金森,说话开始不利索,双手颤抖难以控制。阿嬷的思绪也会慢慢混乱,但念叨的最多的却还是阿琳。
愿作飞人去 沉醉儿时里
“我内心经常会希望时间只停留于此,甚至倒流。我也愿作那时间里的飞人,飞回过去。”
阿嬷一开始并不理解为何曾学琳一直在家里拍摄,也不去拍其他亲戚,表现的有些不好意思,曾学琳回答她说:“因为我爱你啊。”简单而又纯粹。疫情期间不能返校,反倒让曾学琳再次拥有了和阿嬷长时间相处的机会。正如同北岛所说:人在的时候,总以为有机会,其实人生就是减法,见一面就少一面。于是曾学琳举起相机,留下了最喜爱的一幅照片。那只是一个普通的晴天下午,她陪着阿嬷在院子里晒太阳聊聊天。明明是最平常不过的举动,曾学琳却因抗击疫情有所感触:“能陪在家人身边,家人身体康健,其实就是世上最幸福的事。”
“初稿大概有110张左右,最后只挑选了33张作为毕设。”回忆起拍摄的过程,曾学琳沉思片刻,缓缓开口。给阿嬷剪脚趾甲的照片是最难拍的,因为曾学琳没有功夫再去按拍摄按钮。考虑好构图,调整好光圈,曾学琳把蓝牙控制器交到阿嬷手里,一遍遍耐心教阿嬷“我给你剪指甲的时候,你按这个就好了哦”!1/100的快门速度让她抓拍了很多瞬间,后期一张一张比对,终于挑出了最满意的一张。
求学十余载,一朝报至亲
早早就独立了的曾学琳在校园里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从懵懂无知到精于学业,十余载悄然逝去,在浙传的岁月尤为难忘。
在浙传,曾学琳不仅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积累专业知识,更在各大社团组织里发光发热,拍摄了很多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收获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良师益友。
曾学琳
毕业了,曾学琳回忆起自己充满欢声笑语的大学时光不禁感叹,“若要用一句话形容我的大学生活,那便是‘丰富充实,不留遗憾’”。从专业知识到摄影技能,从书卷机房到实践创作。
“浙传教会了我很多。”
作为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的图片记者,有不少优秀图片作品都出自曾学琳之手。一路前行,从一张张奖状证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热爱摄影的女孩成长。
“在这次毕业设计拍摄中,我非常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朱琦老师。”曾学琳对老师一直很敬重,每逢遇到疑惑和瓶颈,总能在朱琦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迎刃而解。
《时间里的飞人》封面
在指导老师朱琦眼中,“家庭影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摄影作品,更承载着作者对至亲至爱的回忆和情感。观众能在这些作品中探究和思考群体化的现象,也能从别人的故事里回溯自己的家庭历史。谈到作品本身,朱琦表示,从专业来说,在视觉语言的整体表达上整部作品影调控制得当,质朴平实,体现了曾学琳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和很强的影像表现力,而作品中刻画的浓厚亲情更令人动容。“这类作品,图片的编辑是一大难点。学琳经过几次尝试,终于将作品制作成一部相册送给阿嬷。这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同学们在完成毕业创作的同时去关注家庭,关注亲情,关注社会,恰恰体现了影像真正的记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