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专访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热点 > 人物专访 > 新闻详情
风雨阳光几多昙花——福建新恒基集团总裁范艳玲专访记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10-17      

个人名片:
  姓名:范艳玲
  专业: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新闻采编
  毕业时间:1994年
  生日:1973年2月3日
  星座:水瓶座
  兴趣:音乐,文学
  籍贯:山西运城
  座右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最大优势:锲而不舍,目标明确
  学历:美国檀香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
  现任行政主要职务:福建新恒基集团公司总裁,香港易达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教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


人物简历:
  范艳玲,1994年毕业于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新闻采编。毕业后任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下属中国华裔广播公司新闻部新闻组编辑。1995年辞去媒体记者,下海经商。1995年11月,创建福建新恒基广告有限公司。现任福建新恒基集团公司总裁,香港易达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教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在她的领导下,世界地质公园——泰宁大金湖、福建省迄今唯一的AAAA级绿色饭店——金阳明星度假山庄、中国一级广告企业——新恒基广告公司,收视率位居全省第四位的电视媒体——FETV,这一系列光彩耀人的业绩背后都留下了新恒基的印记。从1995年新恒基创建伊始至今,其笔下签订的公益事业投入已达一千多万元,覆盖了环保、教育、禁毒和扶贫等众多项目,并且不忘母校,热心地独家赞助了2009年全国各省市优秀校友寻踪活动。

福建新恒基集团简介:
  新恒基集团是深具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综合型现代企业集团,是中国循环文化经济理念的创建者、实践者和成功者。从1995年创建的新恒基广告有限公司发展成为如今以旅游和传媒为核心的产业板块,现旗下拥有10家全资子公司,产业领域涉及旅游实业、涉外酒店、电视传媒、网络传媒、品牌管理、投资贸易等,新恒集走过了一条人和为本、创新为力的诚心创业之路。新恒基集团在产业扩张中始终围绕“循环文化经济”这一全新理念,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营模式,子公司间资源共享、互动互促,不仅在各自行业领域内迅速成长,同时也为推动集团跨越式发展不断提供强大动力。随着“循环文化经济”理念在实践中的逐步成熟运用,新恒基集团取得了骄人业绩,企业净资产高速增长,现已逾10亿元,员工总数近千名。历经十多年的磨砺,新恒基集团成就无数NO.1——全国第一个将旅游和传媒定位为文化经济产业;全国第一家开创“旅游+传媒”协同发展模式且至今独一;全国第一个倡导无形资源的“软循环”利用,全国第一位企业家在旅游学术上出专著;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拥有两个世界级旅游区、一个国家级旅游区的经营权。在此过程中,新恒基的旅游管理团队所拥有的世界级景区管理人才数量也排到了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同时拥有家庭电视传媒和铁路电视传媒的节目与广告经营权。其中,新恒基广告公司名列全国广告十三强,金阳明星度假山庄被评为四星级绿色饭店,大金湖旅游区跃升世界级旅游品牌,FETV跻身省级媒体收视四强。

  “我一定要挣钱,我一定要有钱,我一定要改变家里困苦的状况。”18年前,刚成为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的她,站在讲台上演讲时对全班师生说的唯一一句话斗志昂扬。
  如今她做到了,她领导的福建新恒基集团成了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经济企业之一。
  她就是福建新恒基集团公司总裁,香港易达国际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福建教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范艳玲。她几乎囊括了所有女人的优点:身份卓越,财富显赫,智慧勤奋,学识渊博,通晓音律,才思隽秀,贤惠善良,坚强真诚,净婉身柔,高贵优雅,家庭幸福。所有女人的梦想,她集结一身。
  素有闽都华尔街之称的福州五四路宛如一条商业银河,而新恒基正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宽大的新恒基总裁办公室,豪华大气的家具,素净的“佛缘”牌匾,幸福美满的“全家福”,淡淡的轻音乐,富贵豪华又不失典雅质朴。
  传说中的传奇企业女掌门人范艳玲言行举止间尽显高贵和优雅,巧笑倩兮,落落大方。范艳玲并没把我们当外人,对其他客人说,是小师妹过来聊聊天。丰富而坎坷的经历,从风雨到阳光,实在并深刻的道理,从过去到现在。青烟缭绕,旋律柔美中,她就像掏心窝子什么都告诉我们了。

不一样的女人
  关于自豪,她道出了一个普通女人的心声,“我人生中最自豪的事情就是生了一个儿子。”
  范艳玲最近在休息,这个状态持续两三年了,没有参加社会活动。2008年8月8日,中国人最喜庆骄傲的日子,范艳玲生下一名男孩。女儿已经十二岁。“我两三年都在家里休息,下半年10月准备去清华大学充电,还是学工商管理。”
  范艳玲的秘书肖霞告诉我们,“范总是一个工作和家庭分得很清的人。”范艳玲对事业与生活处理得当,是双重赢家。
  在工作中,范艳玲孜孜以求、一丝不苟,工作再忙应酬再多也要每天坚持查阅业务报表,了解企业情况,躬亲示范。上下员工无不为之叹服。
  范艳玲的丈夫陈敏华,这位工商管理学博士,现在不仅是福建新恒基集团董事长、香港易达国际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更是文化经济产业界的知名学者。谈到丈夫和自己的爱情,范艳玲唇线微微上扬,有着好看的弧度,脸上泛起幸福的光晕,“他是我注定要一起走一生的人。传统男性的忠孝节义和当代男人的魅力魄力,在他身上都是很好的结合。他对我的一生影响很大,是良师益友。”范艳玲的丈夫也是传媒专业毕业,“他是一个文人,也是一名记者。认识他的时候,我们站在同一直线上,都在寻找方向和定位。”两人在驰骋商界、艰辛创业的峥嵘岁月中走近彼此,并且在商界的搏击中相互吸引、相知相爱,如今他们共同经历了风雨阳光,缔造了新恒基的今天。
  兰花指中夹着一支香烟,从她嘴中吐出一圈一圈烟雾。穿透烟雾,看到了范艳玲的美丽于心气自华。她酷爱音乐,聆听或创作。范艳玲迄今已创作一百多首歌词,其中大部分都是男人唱给女人听的角度。她能够从男人的心理角度出发,就如职场上的她豪情万丈,有大刀阔斧的魄力,与人觥筹交错的爽快。她亦有女人的细腻温情,词词曲曲扣人心弦、情深意长,对感情对生活兰心蕙质,温婉可人。

她干过所有的农活
  “晋商摇篮”山西运城,是范艳玲的故乡。
  1973年农历大年初一,范艳玲出生在运城一座偏远的小山村。父母是纯朴敦厚的农民,每天辛勤劳作,仍摆脱不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拮据地过着日子。范艳玲上有两位兄长,一位姐姐。
  回忆那段艰辛的岁月,范艳玲坦言,所有的农活她都会干,“养牛养猪割草割麦子种棉花护理棉花,我都会……”。从七八岁开始,在地里看黄瓜那就是她做的最轻的农活。热不可耐的夏日,小小年纪的范艳玲用绳子挂起小桶,步履艰难地爬到由石头磊起的井顶,摇摇晃晃装满水,再用瘦弱的身躯把水桶拎到黄瓜地,如此循环反复,机械化的动作,她仍然一幕幕记忆如昨,“我就是踩着石头凹凸不平的地方爬到井顶的,那么高那么高……”累了,她就在树荫下休息,躺在用以装化肥的塑料布上,看蓝天白云飘过。那时候她就立志,要靠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到大城市去生活。她得意地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范艳玲从小聪敏好学,虽然家境贫困,父母没有文化,但非常疼爱她的父母却从小教会她做人的道理。她至今仍记得父母的教诲——“一、只有靠自己念书,才能跳出这个农村;二、吃亏就是占便宜;三、人在做,天在看;人不报,天会报” 。

别人的高峰她的低谷
  考上大学和大学毕业莫过于人生最快乐的事情之二,然而当别人手舞足蹈欢天喜地的时候,范艳玲又经历着怎样一个别人所无法理解的不如意,甚至是惨痛的经历?
  聪慧的范艳玲从小成绩名列班级前茅,担任班长,同学围绕她,老师宠爱她。
  说起读传媒,范艳玲称是“命中注定”。高三那年,自幼体弱多病的范艳玲在高考前再次面临病痛,打了点滴去高考。考试成绩十分不理想,擅长的语文仅52分,作文都没有写。范艳玲甚至想再复读一年,但因家里条件不允许,放弃了。她报了两个志愿,第一志愿是情有独钟的中国人民警官大学和公安大学,第二志愿就是当年还是专科的浙江广播电视学校。鬼使神差,范艳玲考取了浙江传媒。大哥和姐姐在太原念大学,然而家里的条件要再供她和二哥同时上学很艰难,父母对他们说只能一个读。二哥觉得妹妹在农村做不了什么,把机会让给了范艳玲。
  那年,村里共十七个孩子考大学,仅范艳玲一人考上。收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本应是举家欢庆,范艳玲的父亲却操起一根棍子追着范艳玲满村打,一边喊着,“怎么这么不听话?怎么报的不是省内?你还要花这么多钱!”范艳玲默默地流泪,把泪水苦楚咽进肚里。她理解父亲,理解家庭的困境。她发誓要靠自己改变命运。
  大学对范艳玲的性格有所改变。之前活泼淘气的她,走进校园,在周围来自城里的孩子中,感到自己是一只井底之蛙,再没有优越感,“最好笑的就是,刚到学校那时候,大家都在谈世界十大名著,我却一本都没看过。”她发现了城市人和农村人见识上的差距。于是范艳玲每天出入图书馆,啃各种各样的书,默默地尽所能补缺补漏,修正自己,希望和大家在工作上能够拥有一个相同的平台。她有不安全感,她断然努力付出了很多。“我在大学表现一般,虽然说每年都能拿三等奖学金。大学很关键,至少让我活得不再张扬,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我对人生的态度也有所改变。”
  1994年范艳玲从大学新闻系毕业,正逢中央军委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部队,21岁的她被选中,分配到海峡之声广播电台下属的中国华裔广播公司新闻部当一名新闻组编辑。
  大学毕业的第一天晚上,范艳玲回到家里,水还没喝一口,父母就递给她一大堆零零碎碎的小纸片,正面反面全写着“从XXX家里借了一百元”此类的语句。父亲表情严肃地告诉她,“这是家里这些年来供你上大学借的所有钱,现在你毕业了,自己去还这些钱。”范艳玲一看,一共4890元。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这时候她真正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做女人就要狠心
  “要过得精彩,首先自己要狠心!”事实证明,范艳玲的狠心成就了她的腾飞。
  当时的广播电视媒体处于弱势地位,范艳玲在部队每天的工作就是等待下午四、五点的新华社通稿传来后,根据其内容改编成适合播报的新闻稿。“一个月的任务大概两三天就完成了。剩下的27天简直就是虚度。”单调的工作更加激起了范艳玲对未来的人生勾画,她满怀抱负。“工资挺丰厚的了,我第一次拿工资就给父母寄了三千多元钱。”然而要接济贫寒的家庭,还清上大学的欠债,还清家中多年积下的债款,并改变家里的困苦状况,范艳玲则觉得如海市蜃楼般不切实际。
  1995年,范艳玲毅然决然辞去媒体记者,下海经商。
  “不害怕吗?”
  “害怕肯定也害怕。把悠闲的生活抛弃了,把自己最后一条路都封死。人往往只有断了自己的后路,才能把内心最大的潜力发挥出来。我只有重新开辟一条新路。”她莞尔,“最后大不了找个好老公嫁了也不会没饭吃。”
  进了公司,范艳玲仍然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适应公司的制度,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比别人付出更多去加强这个专业不对口的业务,和别人合租破烂的房子,大热天里骑着自行车每天寻找客户,寻找自己的人生定位……一切扑朔迷离,看不清方向。“身体上的煎熬不算什么,内心的迷茫才真的痛苦……”
范艳玲志存高远,在为别人打工的过程中不断和老板做比较,不断给自己添压,不断提醒自己。仅半年时间,范艳玲就是公司中业务最好的员工。
  1995年,公司内部进行改制,她入股在福州津泰路旁的一栋商住楼里成立了福建新恒基广告公司。而正是在这个辛苦探索的过程中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陈敏华先生。“这是我人生中的一大转折点。”

失败时的伴侣只有母亲
  “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母亲没有跟着我享福。”范艳玲面露悲伤,“我母亲去世那个时候我的事业还做得不好。”
  范艳玲从小承袭了母亲朴实真挚、温良贤淑、不怕吃苦、内心宽容的农家女子慧秀品质,她直言母亲是对她一生影响最大的人。
  1997年,母亲去世后,范艳玲从母亲最好的一个女朋友那得知,在上大学的几年里,母亲沿街卖鸡蛋。范艳玲感到苦不堪言,愁肠百结。“从我的自尊心上来说,真的受不了。我的幸福居然是建立在母亲的痛苦之上。她沿街卖鸡蛋,挨家挨户借钱,为的就是让我出人头地。这成为我后来拼命工作的动力,我如果不做出一番成绩,我对得起谁?我连自己娘都对不起,我还算人么我?”
  从幼年开始,范艳玲就从母亲瘦削而坚强的身躯上感受到了一颗永远炽热的母爱之心,体会到人间真爱的可贵,“我的兄长都很出色,我自小体弱多病。可母亲仍然把她一生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她为我牺牲了很多,甚至包括她一生的幸福。”
  听范艳玲说到这些,我突然想到郑振铎的一句名言——“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
  1999年,范艳玲用她赚的第一笔钱,在家乡以母亲的名字命名独家捐资建的一所“祥英小学”,纪念母亲。
  “从我母亲身上,我学会最多的就是她的那份爱心。”自1995年新恒基创建,范艳玲始终坚持不懈地以爱心回报社会,至今其笔下签订的公益事业投入已达一千多万元,覆盖了环保、教育、禁毒和扶贫等众多项目,这一系列公益活动是新恒基集团努力开辟的“打造文化经济产业NO.1”金光大道上最亮丽的风景,美在真爱中流光溢彩。
  范艳玲自己还为母亲写了一首歌:
  挥挥手妈妈啊/我成熟了/是你给我生命和欢乐/让我知道告别了枝头还有天涯/可你的背影远在何方/远方太茫然/妈妈我多想你再现抚摩我的双肩/多想你还能温暖我的世界/多想告诉你我愿用所有一切陪在你的身边…… (节选自范艳玲作词《多想告诉你》)  
  她不折不扣地恪守着妈妈信奉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风雨阳光都是插曲
  她,在短短几年内闻名于世,名字悄然绽放着。她勇于开拓,敢于冒险,抓住了一次次机遇,赋予了新恒基集团独特的经营理念,并不断创新。
  “对别人而言不一定是机遇,但对自己来说很可能就是一个机遇。总觉得,冒险两步是冒险,冒险一步才叫超前,这个机遇才是你的。所以你要在准备迈这一步的时候意识到这是一个成功的机会。”
  范艳玲和她的先生,在企业发展的经营体制、人才引进及经营理念上不断创新。她介绍,“我们企业现在是一个叫作文化产业的循环产业的自我循环。”
  历经十多年的磨砺,新恒基集团成就无数NO.1——全国第一个将旅游和传媒定位为文化经济产业;全国第一家开创“旅游+传媒”协同发展模式且至今独一;全国第一个倡导无形资源的“软循环”利用,全国第一位企业家在旅游学术上出专著;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拥有两个世界级旅游区、一个国家级旅游区的经营权,在此过程中,新恒基的旅游管理团队所拥有的世界级景区管理人才数量也排到了全国第一;全国第一家外资企业同时拥有家庭电视传媒和铁路电视传媒的节目与广告经营权。
  范艳玲很耐心地以直白简单的语言向我们阐释了他们的企业经营,“我有旅游,有传媒,有景区。大家到我的景区旅游了,需要一些配套服务,那么我的酒店可以为景区提供服务。景区需要宣传,我有自己的媒体。景区又可以为媒体提供很好的素材和资源。内部资源都是共享的。人才也可以共享。比如说,我们现在广告公司老总就可以到福建教育电视台做老总,景区老总也可以做酒店老总,酒店老总也可以做景区老总。业务都是关联的。那么,我们在人才的培养上,相对于别的企业来说,成本就低很多。我们培养一个总经理,一个团队,可以同步培养。这对人才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2002年,范艳玲又到美国夏威夷檀香山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她谦虚地说,“我感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已经不够用了。企业还要继续做大。”
  然而范艳玲的人生并没有就此一帆风顺。2004年2月14日,范艳玲前往法国巴黎谈判中,厄运降临,突然血崩,并被送到医院抢救。病发第六天上午,医院让范艳玲提前返程。“自己没有太多医学知识,我不愿意放弃,当时心中一个信念就是,坚持到谈判完。第一,要死也不怕;第二,要死也不死在异国他乡;第三,要死也要死在女儿身边。”可是当时,范艳玲觉得灵魂都没了,心脏和大脑不断跳动,无法呼吸。坚持了十天的商务后,范艳玲回到了祖国,被送到福州总医院抢救,当时眼睛就失明了。医生抢救时发现范艳玲血色素仅剩下2.3克,一小时内发了5张病危通知书,最终顺利把她抢救过来。“普通人血色素4克就随时有生命危险呢。”谈起这件事,范艳玲仍然心有余悸,“医生都觉得不可思议会活下来。我到现在都还是福州总医院的记录保持者。命不该绝。或许是因为心中的意念太强了。”

全社会都是老师
  问起范艳玲学习企业管理知识的途径,她不假思索地回答,“书本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从社会上各方面的学习。”
  在范艳玲看来,朋友是她的老师,八十几岁的婆婆是她的老师,十二岁的女儿是她的老师……“我经常和员工说,‘眼多看,脑多动,手多动,嘴少说。社会上任何一个人一件事,我们都可以学到东西。要把对方的优点变为自己的。”
  朋友处于困境的时候,范艳玲安慰他的同时想的是为什么失败,“我吸取了他的教训,告诫自己今后不要走他走错的路。”面对没有文化的老婆婆,范艳玲会认真观察她是如何对待子女、街坊邻居以及亲戚朋友。对自己的女儿,“昨天一个朋友一直在夸他儿子怎么样,女儿一直不吭气,我回来就问女儿什么感想。女儿说了一句话,‘妈妈,我非常庆幸,他们家的教育是官场式教育,而你们对我的教育是民主开放式教育。’我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教育是民主开放式的。女儿教会了我。”
  如范艳玲所说,这个社会没有一个能够全面教学的老师。她面容沉静地又打了一个比方,“好比我今天和你们聊天,我很快发现了你们身上我所不具备的优点,这将很快成为我的东西。”
记者被这段理论所触动,觉得,面前这个女人何其聪明,就好像凡事都在她的掌控之中。

几多昙花来了去了
  就算全世界忘了爱/我还为你而来/就算昙花无心长在/至少可以等待/昙花只有一句话/是我信守的诺言/就算无法实现/还能让我细细咀嚼/曾有的感觉/昙花不会太牵挂/等来生化蝶双飞/看世间圆圆缺缺/来的来了去的去了/也会很快乐。(节选自范艳玲作词《昙花》)
  她说,“《昙花》是我所创作的歌词中最好的。”
  “每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只是昙花一现,无论曾经多么辉煌或是多么渺小,最终大家的结局都是一样。在这昙花一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正用心地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灿烂地绽放。如果有,就足够了。” 佛靠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范艳玲信仰佛道,一切随缘,“很多事情都没有定论,最想收获的还是最难忘的?能拥有什么就拥有,不能拥有的绝不强求。”很多记者采访范艳玲,她从来不愿意冠冕堂皇地说一些不属于自己的话,她的声音来自内心的素净。
  “创作音乐,发行专辑,做强企业……走到今天,这些都不是我最想要的了。”范艳玲的心声不张扬、不绚烂,没有过多的渲染,“最初想改变家里的状况,想要钱,那当然是很迫切的愿望,是真的最想要的。”
  谈到希望,范艳玲很平静地笑,“把自己的人生经营好,把家庭、孩子经营好,就是现在的人生目标。”兴趣爱好,美好的家庭,出色的子女,很好的朋友,都是她渴望拥有的,“人在一定高度上就会回归自然回归本性。我会为自己觉得很重要的东西把别人看来最重要的放弃。该放就放,该收就收,有取有舍,有舍有得。”
  摇椅边垂下的柳条/婀娜多姿弄风情/我的灵魂伴着音乐跳起舞来/河边潺潺的声音象妈妈的声音一样/甜甜的沁入心肺/爱人啊/流年似水的岁月啊/我们的誓言留在了今夜的温柔/爱人啊/一生守候爱的心情/甜甜的/柔柔的。(节选自范艳玲作词《爱的心情》)
  如同经营事业般,范艳玲用真挚的心温暖家庭,慰藉丈夫,呵护儿女。这份爱,用范艳玲自己的话说是“求大同,存小异”的化身,是沐浴在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春雨中一枝争芳斗艳、常开不败的玫瑰。

传媒人思想很灵动
  “如果给您机会重读大学,还会选择传媒吗?”
  “会,传媒人的思想都很灵动。”范艳玲说,浙江传媒是她收获了未来的地方,收获了人生和家庭,“如果真的重新回去,我要把没有学到的东西都学回来,把掌握的东西掌握得更深更透。我在大学很一般,正是为了后来能出彩,将来更出彩。”
  年轻人的怪异,范艳玲并不看好。古人有句话“一等人忠诚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正是范艳玲最欣赏的品质。无论做什么都尽好本份,对国家对朋友对事业都要忠诚,充满爱心地耕耘自己的人生。“我所认为的精彩,就是每天晚上睡觉时,觉得今天没有虚度。人生的精彩就是每天的精彩积累而来的。哪怕今天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我也觉得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
  思想素养正是范艳玲推崇的,“思想素养非常非常重要,是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思想素养好了,合作伙伴才会长久,员工才会有凝聚力。一个人的成功概率,思想素养在一定程度上远远大于机遇和知识。”范艳玲不希望当代大学生毕业后就建起空中楼阁,她说,“一定要脚踏实地,第一步要踩稳,然后在就业过程中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关于母校,范艳玲希望学校能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参与社会的机会,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她还独家出资赞助此次全国各省市优秀校友寻踪活动,加强了学校和校友间的联系、沟通和了解。
范艳玲人生中的每一丝风雨每一缕阳光都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她用心绽放最炫彩夺目的昙花的一生,是每一位路过伫足的人心中的感动。(来源:2009暑期实践优秀校友寻踪队 赖明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