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艺学子多才艺——记影视艺术学院2010届优秀毕业生专访
06戏剧影视文学专业有这样一个美丽又才华横溢的女孩子,她叫纪中佳。她是预备党员,是学生干部,是奖学金、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的获得者。
古谚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学四年,纪中佳一直在努力为班级同学做各种事情,自己并没有没想过要什么回报,但是却被大家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她把自己做的这些事情归结于东北人特有的热心。又或许,在这个远离故乡的城市,她早已把故土的思念转化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心眼实诚。
说起自己的专业,纪中佳学姐说自己虽然学的是戏文,但是因为有对于编导和主持方面的爱好,所以一直都没放弃,一直参与各种实践活动,也很幸运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鼓励。这让我们知道了“机会总是留给又准备的人”这句话是多么的正确。
在整个交谈过程中,她让我看到了她最亲切也是最真实的一面。对于母校,她有太多的感情,尤其强调“其实我的确是真的很有感情呢。”她感谢这个学校带给了自己莫大的机会和磨练,感谢老师们给予的信任,同时感谢陪伴着她一同成长起来的伙伴和战友。她把这种感激幻化成了一种希冀,希望母校能够越来越强大,培养更多有理想,有能力的传媒人!
谈及未来,纪中佳这样给自己定位“因为我是在杭州的东北女孩,所以对于这座城市虽然喜欢但却还是没有归属感,但是我是一个对于未来有很明确目标的人,所以在毕业的时候我没有选择考研,也没有选择出国,而是决定在杭州发展我的工作,电视媒体始终是我的梦想也是我的生命,我会用极高的热情和耐力奋斗下去。”质朴的话语描绘的是最坚毅的青春线条,作为学弟学妹的我们没有什么理由不去为她祝福为她加油。
在优秀毕业生的追踪报道中,我们有幸认识了06录音艺术专业的鲁洋。鲁洋爱好钢琴、书法。在校期间但任校新闻办主任,参与组织多种校内外活动。每年均获奖学金。
短短的几句话,我发现鲁洋学姐是一个很随性的人,当时去参加传媒青年是为了要学好语文。
当时网站和杂志都是一家,为了巩固专业又去影视网做了一阵子。
鲁洋笑着说自己从来都没有什么细致的生活规划,一直都是本着“好好玩、好好学”的原则很洒脱的对待生活。“比如如果你认真的做一期节目,又玩了,又在同时学到了不少专业知识,还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得知现在好多同学都为自己的心态而纠结,鲁洋就热情的讲起了自己的经历“可以说社团给了我很好的调节作用,团队很好,我很喜欢,尤其是一开例会我就很兴奋。大家关系一直都很好,06和07的都经常在一起玩。另外我也比较喜欢新鲜事物,新闻给我提供了这个平台,接触了很多东西。”
学姐最后热心的给学弟学妹送上了自己的寄语,不要只局限于自己的专业,要广泛的涉猎知识面,再传媒最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一定要要走适合自己的路。
《十六岁的童年》是一部讲述残疾孩子上学的纪录片,获得了“浙江日报——关注特殊群体影像大赛”DV作品三等奖。而它的作者正是我们06电视节目制作本科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谢梦。
谢梦给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她的乐观和谦虚。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其实06制作有很多高人呢,都可以采访的。我得像他们多多学习呢。”说起自己的大学生活,她玩笑着说自己之前都玩了,是从大三才开始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的。但是姐姐突然话锋一转,严肃的说:“不过你必须要在自己大二的时候明确自己的目标,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怎么样才能达到目标。这样就知道了在学校里该干什么。”而关于专业方面的秘籍,谢梦再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未来通常都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但是谢梦口中却变得无比生动活泼。首先她希望自己有足够的能力,这样走遍天下都不怕了。其次多读点书、多学习。要能自食其力,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谈起对学弟学妹的寄语,谢梦这样说到:“记得曾经有一个老师在形势政策课上说过,不要进来了以后骂学校不好,想想你为学校做了什么。当你值得被学校引为骄傲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学校给了你足够多的东西。现在把这句话送给你们,希望也能激励你们。”
目前,谢梦在北京等待研究生的复试结果,同时在光线传媒进行实习。在采访当天她还发着烧,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奋斗的不易。但是她却笑呵呵的跟我说:“女孩子最好不要来北京,但是如果来了,就不要退缩后悔,要勇往直前!我就是。”
祝愿谢梦今后的道路一帆风顺。(文/徐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