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厦门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熊卫的职业人生
成功法则:“吃苦耐劳——传媒人精神首推”
郑燮,清代书画家、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应科举在朝廷做官,擅长画竹,这首诗是他为自己的画题写的诗。生长在山崖石缝中的竹子,不怕闪电雷击风吹雨打,顽强生长,坚忍不拔不屈不挠,不怕艰难困苦,坚强不屈。这种精神是传媒人应该崇尚的。
那时候的他,所有一线工作都干过,主持人兼记者兼编辑兼摄像。在采访和工作中,熊卫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困难。现在他主管电视节目。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正是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蜕变并不容易。好茶的出产,美酒的酿造,蝴蝶的破茧,竹子的成长,哪个不是历经坎坷有所为?现在的年轻人,也不是吃不了苦的,新一代传媒人站起来。
职场人物:
姓名:熊卫
专业: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播音
毕业时间:1994年
生日:1973年9月18日
兴趣:运动
星座:处女座
籍贯:江西九江
性格:中性偏外向
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最大的优势: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
工作简历:
1994年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系播音毕业后,工作于厦门有线电视台。1997年入党。2003年任厦门广电集团编辑部副主任。现任厦门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工会主席。其主创的栏目、节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
网络、新闻、播音,在他的人生中都陪伴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喜欢喝茶吗?”
记者摇头,“喜欢饮料。”
“只有经过人生历练的人才喜欢喝苦的东西。年轻人都喜欢喝甜的。”
伴着茶香,记者聆听了熊卫的人生,在一落一起中长成。他的讲话,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从播音到网络其实没有转行
熊卫在浙江传媒读的是播音专业,现在的他每天出入厦门广电集团网络公司。
他为什么转行了呢?
这要从熊卫在浙江传媒的学习说起。
当年的浙江传媒学院在舟山东路,那时候的学习很“传媒”,开的专业都很有针对性。“我们什么都学,不仅是播音,新闻采访和写作,编辑,摄影摄像,全都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所谓传媒人是杂家,记者想,那个年代的浙江传媒学子一定个个是标准传媒人吧。熊卫还建议现在的传媒学生,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知识,还应该尽量学好和专业相关的其它课程。
熊卫和所有刚进大学的孩子一样,初进浙江传媒时,逃课成灾。“学习不努力,小课好几天没去上。”说到这里他意兴阑珊,提起传媒路上最感谢的两个人,班主任武安老师和小课老师张群妹。“小课老师非常生气,她跑到宿舍里严厉地批评我,那句话我至今印象深刻——‘你还想不想学?还想不想毕业?’她就这么和我谈了两个小时,对我触动很深。后来我有所改变,但和她的期望还是有距离。”熊卫顿了顿,斟酌片刻,又一字一句地说,“班主任武安教我们,参加工作之后,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武安老师把每个同学都当作自己的朋友,我们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他是个非常忠厚的人。”现在的熊卫仍然把班主任当年说的话刻在心上,对人对事以诚相待,所以有很多人愿意跟他合作。熊卫感慨,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人只有在坦然、光明磊落的环境下,才能够做成大事,万不可斤斤计较,处处躲着。
当时全校只有五百多名学生的浙江传媒,老师管教特别严厉,仅有一幢一二三层住男生、四五六层住女生的宿舍楼。“王文科老师现在怎么样了?”当年的新闻系主任王文科,现在已经是浙江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还有个体育老师,姓王的……”熊卫一下子说了好几位老师,可惜很多我们已经没有接触了。在熊卫心里,传媒两年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大二那年率领学校篮球队赢了旁边的浙江省第二人民警察学校篮球队,心里有很大的成就感。
熊卫说,在浙江传媒学到了播音等各方面的知识、后来耐以谋生的技能和如何与人相处的道理。十几年过去了,熊卫仍然还清晰地记着大学期间的很多人和事。
1994年1月,熊卫到厦门有线电视台实习,当主持人。实习仅两个月,领导就要熊卫留下工作。那时候,厦门有线电视台刚成立不到两年。1994年8月12日,熊卫到厦门有线电视台报道,正式参加工作。巧的是,记者采访当天,正是8月13日。熊卫笑着说,参加工作已经整15年了。
“那时候的我,所有一线工作都干过。主持人兼记者兼编辑兼摄像。”1995年,熊卫开始做新闻节目。新闻部只有十个人,传媒多面手熊卫根本不被允许只从事播音,每天要完成一档二十分钟节目。
2003年,熊卫到了新成立的厦门广电集团编辑部当副主任,主管新闻节目。后来网络公司成立,熊卫任职副总经理。“所以我并没有转行。我现在主管电视节目,确切地说,是管宣传。”熊卫笑着对记者说,深邃的眼眸泛起轻快的笑意。
传媒路从小铺就
“为什么选择读传媒?”
“喜欢播音。”
熊卫出生在江西九江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干部,母亲是工人。
小学第一次参加市朗诵比赛,捷报传来,熊卫获得了二等奖。从此他对朗诵对播音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
1992年,浙江传媒学院在江西招了三个人,而熊卫就是其一。
聪敏机灵的熊卫,从小顽皮淘气,却注定了一生和传媒结缘。考取浙江传媒学院并从事传媒工作,是意料之中水到渠成的事。
高温中除草气
茶,草气之所以被除,正是在高温中一抑一扬,才成绝妙的茶。
在采访和工作中,熊卫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困难。茶要沸水以后才有浓香,人生也正是历经磨炼后才能坦然,“回头看很多事情,就如隔岸观花,心素净淡然。”
“刚来实习的时候稿件写不好,经常被领导批评指正。”熊卫从没有灰心,他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激励他每天告诉自己,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无论什么事情,都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全心投入和付出。
熊卫曾经在厦门有线电视台栏目《今日报道》工作,这个栏目后来成为厦门市的一个名牌栏目,而他主创的节目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大奖。这个工作对熊卫的业务和各方面成熟上,都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说起厦门四十年一遇的那场台风9914,记者在他脸上看到了惊恐的神情,“从来没看到过那么强烈的台风。”1999年10月,台风正面袭击厦门。10月8日到9日,厦门最大平均风速25.3m/s,瞬间最大阵风47.1m/s,风力15级。全市95%的户外广告牌被毁坏,200多间房屋倒塌,海堤决口40处,全市经济损失达19.37亿元。许多人对这段记忆仍然记忆犹新。“一打开门,人都惊呆了,站都站不住。”当天,厦门机场停着七架飞机,总价十几亿,厦门的民众、部队、武警都在想方设法保住飞机。台风如此之大,随时可能把飞机全部掀翻。“我和领导说,这个节目一定要做。不去采访,栏目在厦门观众心里将失去影响力。”熊卫当即只身一人前往现场。现场的场面非常危险。部队官兵、武警战士、厦门民众,都将绳索缠在自己身上,一个接一个站在飞机后面阻止飞机掀翻。每架飞机后都有五六百人。“我当时扛着一个摄像机到现场,站都站不住。”“那是怎么站住的?怎么拍摄?”他解释,“当时主要负责政法方面的报道,经常和公安、消防打交道。所以我叫了好几个消防官兵在后面把我抱住。拍摄的时候,大家一起移动。”记者瞠目结舌。“真正的第一手资料,大部分都是在这样很困难的情况下才能拍摄到采访到。”这个作品《军警民齐心协力,七架客机转危为安》后来获得当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采访工作除了事件本身的困难,还有来自被采访者的阻力。
熊卫想起采访王军霞的事件。王军霞1996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在女子5000米中夺得金牌,并在女子10000米长跑中夺得银牌,她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奥运会长跑金牌的运动员,被誉为“东方神鹿”。当时世界田径项目被西方和东方垄断,而在王军霞连续打破世界记录后,西方媒体开始恶意攻击中国运动员,说中国运动员取得这样的成绩是服用了兴奋剂,并且愈演愈烈。
“虽然说她参加比赛时经过很多检查,但国外媒体还是这样报道。”1996年10月,亚特兰大奥运会刚结束,王军霞来到厦门。熊卫觉得有必要根据她训练的情况和表现以及国际上对她的污蔑做出一个有力的反击和澄清,于是到王军霞所在酒店找她。“她死活不开门,不愿意接受采访。我当时就觉得,自己作为一名记者,一名新闻工作者,有这个责任和义务铁肩担道义。”熊卫在宾馆外和她隔着门说话,做了一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王军霞终于因熊卫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动容,同意接受采访。王军霞到厦门一共两天,她却腾出了四个小时接受熊卫采访。有些辛苦,却乐在其中。“我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谈到风头正健的一些主持人,熊卫直言,白岩松的毅力值得学习。而作为一个传媒人,需要具备的素质,熊卫首推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点很重要,做一个传媒人,是非常辛苦的。第二,要有不断学习的精神。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老化非常快。传媒人应该与时俱进,站在队伍最前列,这就要求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第三,要有悟性。”熊卫传授,最好的提高办法: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由量变到质变,无论学识、工作还是经历、阅历,都是需要积累。
熊卫很坦然,“不足有很多。”他滔滔不绝地举了一串——知识的积累远远不够,对新生事物、理念的接受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公司最近,新人十个走了八个。”记者再次感到不可思议,追问,“为什么?怎么会?”“报名的时候有一千人,一千人中招进十个记者。这一千人中,很多都是研究生博士生。经常在外面跑工作,他们觉得辛苦,收入也低,就走了。”说到这,他一脸鄙夷,感慨现在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吃不了苦。他释然,“当然不是说全都这样。”
蜕变并不容易。好茶的出产,美酒的酿造,蝴蝶的破茧,哪个不是历经坎坷有所为?
有为才有位
熊卫呷了口茶,“有为才有位。”熊卫认为,做人做正很重要,人不正,则事不立,“就业来说,业务技能的确很重要,是才华的直接展示。然而一生来说,思想素养更重要。”而有了一定的作为,在这个社会上就能找到自己的地位。
“大学生刚毕业尤是。要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千万别好高骛远。”熊卫对学弟学妹们提出了殷切的建议,“刚参加工作一定要什么工作都做,要抢着做。年轻的时候有时间有体力,多做一些工作对自己是有百益而无一害。”
熊卫当年在浙江传媒的同学卢永明评价他,“熊卫比我更能适应竞争的环境和生活。他一定会有大作为的。”
心中的南方传媒大学
“学校现在怎么样?”他愉悦地问,“以后学校就要叫浙江传媒大学了吧,或者,南方传媒大学?”
熊卫十分渴望再次收获浙江传媒学院生活学习中的那个宁静氛围,“现在心有些浮躁,不像学生时代容易读进去。最近在读MBA呢。”
他对当年的校园和老师同学很是怀念,毕业以后经常回老校区,同学聚会每年都有参加。说起当年那些同学散落天涯海角,熊卫还仍然和他们保持联系,“做播音的不多了,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从事记者、编辑、领导等行业。”
关于母校的发展,他也有自己的建议。他说,要鼓励学生努力扩大知识面,现在的传媒既快且大,电视台网络等行业的冲击特别大。
和熊卫的聊天,从一开始的拘谨到后来完全的放松。记者注意到一点,熊卫在整个访谈过程中,故意放慢了语速,并且待记者在本子上记下一重点句后他才接着说下一句。记者后来很开心地和女伴说,他是一个极其体贴善良的人。有采访经验的他,顾及来自母校的学妹,一字字,一句句,言行举止间尽是照顾。采访结束,我们才发现,竟占用了工作繁忙的熊卫整一个下午的时间,心有歉意。然而他仍极其温柔,慢条斯理,并派人送我们回宾馆。
熊卫在品茶中通达自然,感悟人生。甘苦之后方有茶的淡远回味,阅尽成败才知人的淡泊无我。茶即是人,人亦是茶。(记者/赖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