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长大后的庇护所
最近《经济学人》提出了一种名为 Kidulting 的新文化潮流:成人在儿童乐园玩耍,或是成人参与儿童活动,例如看动画、玩电子游戏、模仿孩童说话等行为。“Kidulting”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对童年回忆和怀旧情感的强调,兴于成年人希望寻找途径来缓解日常压力、追求乐趣以及拥抱自己内心的童真。不仅如此,它还能降低孤独感,提升幸福感,从而带来快乐。
“全世界都催着你长大,只有迪士尼永远把你当小孩”,迪士尼正是 Kidulting 的“快乐老家”。作为一个充满童真和奇幻的世界,迪士尼一直以来都是任何年龄人们的庇护所。在这个神奇的乐园中,成年人可以做回小孩,回归无忧无虑的时光,与卡通人物一同欢笑,感受那份纯真的喜悦。
Kidulting 的活动常常唤起人们对童年的怀旧情感,让成年人重新体验到他们小时候的元素。同时,童化的活动可以让人们暂时摆脱成年生活中的责任和压力,体验无忧无虑的快乐和创造力。
沃伦·本尼斯曾提出一个生物学概念叫做”幼态持续”,他认为,是否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决定了一个人是功成名就,还是沦为平庸之辈。因此成年人渴望拥有童心,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而是修剪人生蔓藤的一种方式,用孩子的目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同时相信世界是一场盛宴,充满着无数的可能性。
成熟的人,敢于卸下伪装的外壳
自我发展得足够强大的人,才能够坦然地展现童真与柔情。相比很多将自己包裹起来的人,那些坦然展现童真的人往往拥有更稳定的内核。
尼采说过:只有灵魂不疲沓,才能永葆青春。所以,他们的心里有好奇,双眼里有热忱。这种自洽的状态,来源于内心的强大堡垒和修通感,所以他们才能与自己内在的孩子融为一体。
但是,很多人的“内在儿童”是受到压抑的,他们无法走回通向自己内心深处的道路。他们无法与童年的自己正面接触,因为有很多伤口留在记忆深处被覆盖了。
我们似乎总能在走向成熟的路上,遇见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那时候,一定不要忘记摸摸他,给他爱抚,说出他的伤痛,释放他的潜能。
柔软的外壳才强大
那些敢于成为孩子的人,是拥有“软壳自我”的人。他们在生活中看起来悠哉又从容自在,懂得享受人生,温和柔软有童趣,像个孩子一样。而且,在面临压力的时候,有极强的韧性,不易被打垮。
但是,很多人在还没有得到足够安全感时就被迫独立,发展出来的往往是“硬壳自我”。他们可能很辛苦,一直独自承担自己,坚硬而强悍,像是有一层硬硬的外壳包裹着自己,看起来刀枪不入。他们往往情感淡漠,不容易建立关系和表达需要。但是,这看似坚强的外壳,一旦遇到过强的外力,就很容易产生裂缝、被击碎。
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去以充分看见和镜映的姿态,养育一个具备“软壳自我”的孩子。
愿你童心未泯,永远简单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