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别让MBTI刻板印象束缚你本身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8      


MBTI是基于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的性格理论,通过测量个体在四个维度的偏好程度,来确定人格类型的一种测量工具。近年来,MBTI测试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流行,学习中的自我介绍、工作中的面试问题等等,或多或少都包含有MBTI问题。换句话说,它不再仅仅只是流行于人群之中,而是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今,MBTI已经成为新的标签化风潮。诚然,MBTI是一种非常高效率的打标签方式,能够快速完善对他人的印象。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过于“MBTI化”,我们也被禁锢在这四个字母营造的刻板印象中。我们都在外界的牵引下为自己打上了所谓的“标签”,但是这标签下描述的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吗?或者说,MBTI的标签化能否成为一项标准呢?

MBTI风靡全球

如果说最近的热点,MBTI一定榜上有名。那么,为什么MBTI人格测试会火爆网络,风靡全球呢?首先,MBTI是一种典型的巴纳姆效应的应用,所谓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个抽象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并认为这样的描述完美契合了自己的特点,准确的揭示了自己的人格,即使其内容可能是泛泛而空洞的。

在所有性格测试中都会应用此效应,特别是当用户做过大量题目后,会更加倾向于认可给出的结果,因为用户付出了时间和成本。

其次,MBTI能够出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打造了一种社交货币——谈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自己的性格标签,而应用程序的营销也通过相关的测试题来为用户制造一种“专属感”,满足每个人希望与他人不一样的心理。

最后,人都有自我认知的需求和自我探索的好奇心,而MBTI从一个“第三者”的角度帮助我们认识自己,快速了解自我。

MBTI的标签化及商业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话:“你是e人,那你应该随便跟一个陌生人都能聊上天吧?”“你是j人,那你应该超级有规划,每次作业都能按时上交,从来不用赶ddl吧?”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都会感到无力,毕竟MBTI只是职业性格测试。

在某些时候e人并不是人人自来熟,j人也不可能像机器人一样按部就班跟着计划走,每次任务都是赶着ddl上交也不是不可能。网络上甚至流行一些j人和p人的对比——“j人吃饭VS p人吃饭”“e人听歌VSi人听歌”......将不同的人格进行对比,看起来是茶余饭后的娱乐谈资,但细想却是在加固人们对于不同人格的刻板印象,“MBTI标签化”也就越来越显著。

可很少有人想过,MBTI的结果除了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还给我们进一步的完善自己指了一条道路,只是这条道路被很多人忽略了。事实上,人们对其传统的印象来源于“内倾感觉”,这会使他们更注重内在的感官体验和内化的事实。而在当代社会,宽泛的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一个体验经历丰富的sj人完全可以是新潮有趣,敢于挑战权威的创新者。又或者刻板认为f型人格一定感性情绪化不善于思考,现实中,他们只是在做决定和判断时,相较于冰冷死板的逻辑,更愿意站在人的尊重和感情的角度考虑,做出符合情绪价值的判断。“思考”是一种能力,f型人格同样有深邃的思考,同样理智而逻辑自洽。

同样,我们很少会意识到我们可以去改变。毕竟MBTI在不同的时空下是会有变化的,所以如果我们测出来是p人,我们就会知道我们不能太过随心所欲,应该更有规划一些;如果我们知道自己总是内耗,我们就可以想一些办法缓解内耗,这个测试的结果在让我们看清自己的同时,也让我们一步步变得更好。

据有关资料显示,MBTI测试其实不是完全的心理学,而是一种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职业指导量表,是基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应运而生的,仅仅只是为了分明分类和所属职业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用于分明分类的标签方式,利用着人们的新鲜感作为噱头,逐渐脱离成为了一种商业化的手段。MBTI穿搭,MBTI宠物,MBTI香水等等,都流行于各类购物平台和社交平台。

利用标签的方式引起人们的共鸣,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更大化地达到推广产品的效果。但是所谓标签化的推广方式,真的适合每个人的需求吗,还是说这只是资本利用的方式和踏板,而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理性的判别,跳出被外界打上标签的刻板印象,才能走出自我怀疑的怪圈。

在这些商业化的过程中,我们都潜移默化的被社会趋势所牵引,逐渐承认并看重所谓的标签,而形成一种刻板印象。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就认为这样的MBTI,就应该是这样的人,应该喜欢这样的东西,为自己打上标签来束缚自己的行为。甚至会产生自我怀疑,自己这样的行为是否与自我的标签,和他人的刻板认知有所区别。

人是一个复杂的个体,仅仅四个字母是无法涵盖和描述一个人的,它或许代表了你个性中的部分,但绝不会是全部。需要承认这样的一个测试下的结果,但不能将其与自己本身完全等同起来,对于刻板认知,应该要用勇敢说出“其实我不是这样的人。”的勇气,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性判别和审视自我的能力。

跳出标签化圈套

全球约有75亿人口,MBTI只有16种人格,平均约有4亿人的MBTI人格一致,但你能肯定这4亿人的性格、思维方式完全一致吗?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就好像你永远不可能找到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

每当我们自我介绍或与人交往时,“我的MBTI是......”当这样的话说出口时,不仅是给自己打上一个虚无的束缚,同时潜意识中也是对自己的怀疑,而标签选择下的人际交往也变得毫无意义了。MBTI测试的存在有着自己的意义与作用,但其不能作为判断的标准,更不能成为潜意识束缚自我的理由。

自然界的万物有着不同的习性特征,人们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性格特点,其中的内容受到内在和外界的影响,又怎能是一个测试后的四个字母所能够进行涵盖的。换而言之,标签化的描述,就好像是一张贴在自己身上的纸片,薄薄的单方向描述,终究无法构成个体的立体完整性。那这样片面的判断方式如何能成为作为事物的标准,甚至是成为你我束缚自己的牢笼。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刻板印象无论是什么,又或是对于谁都不能奏效,所以别把活生生的人用刻板的牢笼束缚。

我们都不应该被那4个字母束缚住我们本该野蛮生长的人生,我们远比MBTI告诉我们的更加丰富。

意识到MBTI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并非是完全否认其作用,而是提醒我们在逐渐商业化的趋势下是否能够理性判别,同时跳出自我怀疑的怪圈。我们是一个个完整鲜活且立体的个体,而不是所谓标签所能进行决定的。跳出MBTI标签化刻板印象,才能看见最真实的你我。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认识世界的方式更是多元的。一个人性格的成因包含诸多内容,从原生家庭状况,父母的教育方式,到身边的朋友师长,都可能成为影响一个人的因素。MBTI为茫然在世界上寻求价值的我们提供了理解和认可,但只是概括自身特点的泛泛总结,是大数据人流量下的群体特征,并不能代表独特的你。不要因此给自己设限,放弃挑战自我的机会,不要以此为借口,放弃完善自我的愿望。我们在MBTI测试中获得了认同感,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发扬或改变它们。人格测试只是认识自我的一种途径,而非全部的自己。清醒地认识十六型人格,跳出标签化的全套,我们会拥抱更好的自己。

文章作者:梁钰培李冠南林愉如卢晴怡

图片来源:互联网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