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12.5 走进“晚清三大家”的印学世界——以君匋艺术院藏印为例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2-08      

12月5日,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桐乡校区图书馆承办的“走进‘晚清三大家’的印学世界”主题讲座在桐乡校区图书馆305室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蔡泓杰,师承袁道厚、孙慰祖两位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获西泠印社第十届篆刻艺术评展优秀奖等奖项,出版作品集《蔡泓杰篆刻》,现就职于君甸艺术院。

“从先秦开始,印章便作为一个凭证深刻地参与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他介绍道,盛行于秦汉时期的印章是深刻参与中国社会的制度之器,以凭信为主要功能,主要服务于政治经济;而在晚清形成高峰的篆刻则是由印章衍生出的一种与书画结伴的文人艺术创作样式,其更加偏向文化艺术功能。

在同学们对篆刻这门艺术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蔡泓杰开始具体介绍晚清三大家——赵之谦、吴昌硕、黄士陵这三位篆刻大家,他讲解到他们的生平、创作风格、创作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并通过其篆刻作品的展示来具体分析其印学特色。赵之谦,晚清书画篆刻家,工诗词、善文章,其篆刻取材广泛,形式新颖,近现代书法篆刻家深受其影响;吴昌硕,晚清民初书画篆刻家,工书法、擅石鼓文,其作品雄浑苍劲、气势磅礴,为西泠社首任社长;黄牧甫,晚清书画篆刻家,幼承家学,精研篆籀,其作品用刀圆腴挺峭,于光洁中见浑穆,特具雍容华贵,浙、皖两宗依次衰歇之后自树一帜,世称“黟山派”。

他总结到这三大家的印学具备“印宗秦汉、印合两宗、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这四个特色。元代吾衍、赵孟頫目睹宋元印风凋敝、日渐衰败,有感而发提出了“印宗秦汉”的艺术主张,自此便一直被篆刻界奉为圭臬;篆刻发展到清初,由于篆刻刀法的不同,逐渐发展出了使用切刀的浙派和使用冲刀的皖派,其为“两宗”;“印从书出”则讲究书印一体,提倡篆刻表现书风。蔡泓杰也通过展示大量的印章图片直观地向同学们解释“印外求印”这一特点。

如何欣赏篆刻艺术?讲座尾声,蔡泓杰从篆法,章法和刀法三方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分析到,好的篆刻作品须合乎篆书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作合理的印化处理。章法则讲究平正,应对比鲜明。讲到刀法时,蔡泓杰拿起手边的篆刻刀具,通过动作模拟,形象而具体的展示了冲刀,切刀以及冲接结合的刀法。

篆刻艺术作为国粹之一,传承千年,融万千气象于方寸之间,既具备了极高的政治价值,又拥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蔡泓杰对同学们寄予期望,希望可以通过此次讲座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篆刻,并对篆刻产生一定的兴趣,在未来亲手尝试“刀与石的碰撞”。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