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下午,由浙江传媒学院主办,华策电影学院承办的“一部电影声音的诞生”讲座在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207教室举办。
本次讲座的主讲人德格才让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师从著名电影混音大师Skip Lievsay。他为藏族首位电影录音师,现任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副教授,曾任金鸡电影节评委,主要合作导演有王家卫、甄子丹、李少红等,参与创作过80多部影视作品。导演作品《他与罗耶戴尔》由贾樟柯、万玛才旦联合监制,荣获第50届鹿特丹国际电影节Harbour单元奖。
讲座伊始,德格才让强调了声音对于电影的重要性。他将围绕电影声音创作的过程和电影声音设计的创作向我们详细讲述。
“画面表达不出的感情,声音是可以表达的”德格才让说,今天讲座的核心就是讲声音设计,他以电影《罗马》的开场为例,以声音导入画面,强调了声音在电影中的结构作用。接着,德格才让通过具体的影片举例,从听感刺激、声音表意两方面,进一步阐述声音的设计。在听感刺激这一环节,德格才让强调同学们需要对现实生活有着敏感的反应,他谈及自身说自己在生活中会特别注意声音,也建议同学们录下生活中的声音作为素材积累,以便创作时有效调度。在声音表意这一部分,他播放了影片《希林公主》中的片段,强调“在画面当中延伸不到的情绪可以用声音去表达。”此外,他还谈到自己与万马才旦导演合作创作《塔洛》的经历,创作中用不同的声音层次表现牧羊人的孤独。
接着德格才让介绍了许多导演对于声音要求的不同特点,如贾樟柯,喜欢找声音的相似之处去做叠化;王家卫,他对声音的要求是干净等。他也提出了对于青年创作者的建议,在他看来,练熟“类型”很重要,对于声音创作者等工种来说,不能偏好一种类型,要接触不同类型,多做类型才能更有想法。“类型片很重要,类型片的积累是声音设计延展新思维的根本。”他以自己参与制作过的电影《大闹天宫》举例,并总结了声音设计的艺术构思:少即是多、无声胜有声、夸张与缩放。
随后,德格才让向同学们推荐了多部优秀影片。其中他着重强调《极寒之城》——该部影片中声音设计囊括几乎全场景,适合同学们观看学习。而在声音设计的艺术构思方面,德格才让以自己在《追凶者也》中的创作经历为例,为了使声音更加符合整部电影的调性,他特意安排演员说方言,使声音设计贯穿于剧本阶段、拍摄阶段、后期阶段,强调“声音后期是二度创作的过程。”他也具体介绍了电影声音的创作流程,将其分为剧本、拍摄、后期、试片四阶段。他讲到,剧本阶段需要想问题,拍摄阶段原则是不妥协,不打架,一定要多录一分钟。谈到同期音的重要性时,德格才让拿摄影类比,提出“如果焦点是摄影的眼睛,那么话筒就是录音的喉咙。”
讲座接近尾声时,德格才让总结了如何对一部电影进行声音设计,他谈到积累的重要性,“一切都是生活当中的提炼,要去旅行、要去发现、要去积累。”对编剧来说,编剧在创作时加上声音色彩会让创作更出彩,而在谈到如何构建个人风格化声音时他提到好莱坞著名声音混录师Skiplievsay的一句话“忘掉大师,你就是大师。”
德格才让详细认真的讲解让在场同学们均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同学们满满的收获中顺利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