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紧张的松弛感——从CityWalk看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9      

“特种兵旅游”的风刚吹过去不久,又开始流行起了一种新的出游方式——City Walk。这种新兴的旅游方式逐渐收到年轻人群体的青睐。与老一辈提前做好周密计划,在计划的天数内一板一眼的旅游方式不同,“CityWalk”的旅游方式没有特定的目的地,游客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中自由地穿梭。街角充满特色的小摊小贩代替了一些著名景点,成为了年轻人“打卡”的圣地。

“CityWalk”——从爆火到群嘲

City Walk的风能够如此迅速地吹到各个城市,除了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与加持,更多的是它自带一种年轻人追求的“松弛感”。首先City Walk没有门槛,不需要节假日,不需要去别的城市,不需要抢票、预约、排队,而是随时随地,说走就走。只要走出家门,就是与这座城市进行一次心灵上的约会。随意行走,没有目的,不执着于打卡网红地,排两个小时的队伍喝一杯网红奶茶,走走停停,少了目的性,多了随机性,永远也不知道下一个路口会有什么样的书屋,下一个巷尾会有什么样的咖啡馆。这样的游览让年轻人走出家门,走到人群中,走进烟火气,获得一场低成本的治愈心灵之旅。而与曾经的露营、飞盘与围炉煮茶一样,同样作为新兴生活方式的City Walk,让一部分人嗅到了商机。

当前,社交媒体上出现了一部分City Walk付费产品。产品的提供方大致是专业城市研究组织、青年户外活动社群与旅行社导游。此外,一部分本地人或者在本地求学工作已久的人,也自发参与其中。不仅产品提供方多,目前市面上的City Walk产品价格也参差不齐。专业CityWalk组织城市旅行家,产品价格为99~158元一个路线;一位上海持证导游表示,自己的City Walk服务600元5小时,超时要按100元/时的标准收费。应运而生的CityWalk服务业尚未来得及发展成熟,高收费乱收费的弊病便成为其在社交平台被群起而攻之的致命之处。

当然,除了资本的干涉以外,还有许多网红把“CityWalk”视为一种虚荣,他们把精修的旅游照片发布到公众平台,以此吸引流量。City Walk诞生之初或许纯粹,但一些网红和商家为了割年轻人的韭菜,不断制造消费陷阱,批量生产一套又一套精致体面的生活模版。如果你只是素面朝天,穿着随意的T恤短袖和短裤,是算不得City Walk的,因为CityWalk讲究穿搭和出片:出门要穿Lululemon和Salomon,接着要在O.P.S.CAFE排两小时买一杯55块钱的特调,然后端着咖啡去武康路和安福路拍照打卡,骑着复古自行车去吃顿带有牛油果和班尼迪克蛋的brunch,回家后打开vsco软件进行p图,带上chill和vibe等词条,编辑好一条“在CityWalk”的松弛感文案,发布到社交平台,结束完美的Gap day。这些行为不禁让公众想到之前流行的“名媛拼桌”等等“假炫富”行为。、

在资本与流量的双重作用下,CityWalk逐渐背离了其创立的初衷,成为资本和网红的宠儿。而在大流量的曝光下,其流于表面的形式被无限放大,内里的精神内涵却被流量所淹没。从萌芽、出圈到爆火,再到被群嘲,也不过短短两个月的时间。City Walk沦为了外地网友揶揄沪上生活方式的互联网新乐子, City Walk甚至被视为“矫揉造作的表演”。

紧张的松弛感——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内核

究其根本原因,这种玩梗现象的背后,体现出的实则是人们对于“紧绷松弛感”的厌烦与疲惫。City Walk作为其中一个典型例子,原本只是朴素随性的遛弯活动,却被小红书上的网红们包装成了新型的、洋气的、松弛感满满的都市潮流。正如北京大学博士李松蔚所说:“我们这个社会非常善于制造概念,然后大家就会拿这种概念跟自己对比,无一例外会产生对自我的审判”。

在社交网络上随手一搜,出来的便都是这样同质化的帖子,沪上青年们光鲜亮丽地活在网络中,引领着网络的潮流,在商家和网红们的推动之下,年轻人纷纷效仿,参与并复刻一成不变的流程,没有例外。社交平台上一张张穿着Lululemon的对镜自拍,一段段在安福路精心拍摄的City Walk的视频,带着耳机的无声dancing,共同构成了人们脑海中的固定符号。这现象的背后,体现的是人们跻身中产行列的强烈渴望。

所谓“紧张的松弛感”,是当下年轻人对于三点一线生活的反抗,无论是“特种兵旅游”,还是citywalk,都是年轻人在周末休息时间对于常规生活的“背叛”。在极少的时间内去陌生的城市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或者是在自己的城市里漫无目的地散步,年轻人在繁华单调的都市生活中始终尝试着寻找自己的灵魂。年轻人尝试模仿着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用表面上精致chill的生活来掩饰因忙碌工作而导致的精神世界的贫瘠,用一种刻意的假松弛来粉饰自己紧绷焦虑的真实生活,而这种无可奈何的悲哀现状,被网红、商家们所利用,诱导消费,仿佛只要穿了始祖鸟、喝着manner,我和他们之间的差距就会化零,但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种自我麻痹,通过这样的“松弛感麻药”来逃离现实生活,从一开始的不自觉、到甚至主动地将“松弛感”这样被制造出来的社会文化内化、作用于自身。

摆脱传统观念的枷锁,勇敢做自己

人们一边不断把消费主义贩卖给年轻人的概念符号堆叠在自身,一边又时刻紧绷着担心自己不够松弛、不够优雅,以至于忘了假装松弛感这件事本身就非常的不松弛,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社交平台需要源源不断的话题和热点来维持自我供给,而它赖以生存的正是每一个努力而又焦虑着的个体对于自我困境的关注和无情审判,将“松弛感”的概念用于审判自身,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暴政。

人们厌烦的不是松弛感,而是“假松弛,真焦虑”。既然如此,何妨不允许自己有“不松弛”的权利和自由,不被模版式的松弛感定义绑架,人生本来就是旷野而非轨道,在追求生活松弛的同时,也可以松弛思想,宽容差异,允许别人做别人,允许自己做自己。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