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就读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现代殡葬与管理专业的尹同学分享的一份“殡葬专业课程表”上了热搜。该课程表中从周一到周五均有课程安排,学习内容包括殡葬心理、殡葬礼仪、丧葬习俗、周易知识等。从课程安排来看,殡葬专业的内容还是超出了大家的固有认知,再加上“一天两千块”的高薪传言,一时之间,大批网友对这个冷门的专业产生了兴趣。讨论之余,我们也在好奇,从事殡葬行业真的能轻松赚得高薪吗?
从殡葬专业走向行业
在众多专业中,殡葬专业原本是一个鲜为人知的专业,但在世易时移的今天,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传统观念发生改变,与此同时,社会老龄化不断加大,未来的殡葬行业需要更多高素质和专业的人才,学生往往一入学就被“预定”,且薪资比较高,这个冷门专业日益受到关注,在尹同学所就读的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葬专业甚至成了最难报考的“热门”专业。
然而,殡葬专业的被接受,并没有立刻回报到殡葬行业上,殡葬行业从业者们依旧面临着很多的困扰。大部分人对于殡葬行业的偏见从来没有消除。比如,许多入殓师会被拒绝握手或者参加亲朋好友的寿宴喜宴。也许此时又会有人觉得,这是一份高薪工作,可以为了钱忍受他人的偏见。遗憾的是,它的薪资水平虽然属于中上,但网传的“一天两千”纯粹是无稽之谈。根据相关从业者介绍,殡仪馆归民政部管,员工月薪大多在6000元到8000元之间,属于普通水平。另外,由于人力资源紧缺,一线的殡葬工作人员必须24小时待命,几乎没有个人休息时间。
忌讳谈论死亡?死亡教育刻不容缓
为何一份殡葬专业课表会引发网友的关注?归根究底是其背后的“生死观”吸引了大众。生与死是人类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中外哲学家探讨的传统母题之一。传统儒家文化对死亡问题的只言片语和儒家思想中的“乐生忌死”令大众常对死亡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不少影视作品或现或隐地将死亡这一话题融入其中。动画片《寻梦环游记》以墨西哥亡灵节为切点阐释“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的生死观;《入殓师》透过死亡,剖析入殓师的工作——送给逝者一份体面,同时将爱意传递给生者;近日大火的台剧《不良执念清除师》和台影《关于我和鬼变成家人的那件事》都不难看出主角的各种行为受到了隐晦的死亡教育的浸染。
有研究显示,中国人的死亡质量排在全世界倒数第九位,大约80%的青年人有死亡焦虑。同时有研究发现居丧体验是人们理解和认识死亡的机会,度过哀伤的过程会帮助人们学习应对丧失带来的情绪。因此,通过死亡教育了解生命结束阶段的过程和情感,能帮助我们缓解死亡焦虑、正确审视生命审视。
正视生老病死,消除职业歧视
当前殡葬“专业”和“行业”之间没有破壁,可以想到是因为抢报热门专业的人和与殡葬行业相处的人并不是同一批人。刚刚走出的高中校园的青年人,大多处在刚成年的阶段,对他们来说,“高就业率”就是最大的吸引,再加上“死亡摆渡人”的伟岸职业滤镜,他们极有可能做出不理智的决定。而当学生们毕业后真正走进这个行业,他们才会接触到真正的“死亡”,与“死亡”打交道的他们,才会感受到来自身边人有意无意的闪避甚至是恶意。
对死亡的敏感,自然而然会延伸到与它相关的领域。不说殡葬行业这样直接接触的,就连医院都会成为一个“不吉利”的地方。所以,老一辈的人会讳疾忌医;恐怖的影视作品,会选择废弃的医院作为背景。仔细说起来,从“殡葬行业”和“高薪”在人们心中的关联,就不难看出这种歧视的根深蒂固。
殡葬行业既需要社会撕掉对其的固化标签、正视这一联结生与死的伟大职业,又需要普及行业知识,使大众以更理性的视角关注。殡葬行业的实践理性运用在死亡教育中,由死者家属推向更多生者,最后尝试改变社会的生死态度,同时死亡教育的实践反馈同样影响着殡葬行业的推进。殡葬工作人员以其职业操守和行业专业性让生者对人生命的丧失改观,正如海德格尔式的向死而生的态度,预先意识到死亡又敏感于死亡的降临才能积极筹划自己的生活、承受死亡。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他人、交给既有的社会规范只会让生命成为单纯的简单重复。不同的生命走向不同的死亡,或许也是死亡教育的意义之一。
“以死论生”
殡葬专业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选择,但对于那些对这个领域感兴趣、具备必要特质和愿意承担其道德和伦理责任的人来说,它可能是一个有意义和充实的职业。正确的选择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不仅仅是基于潜在的薪资或市场需求。殡葬工作者护送着人们前往生命结束后的下一段旅程,他们是逝者尊严的守护者,也是逝者家属情绪的安抚者。对待殡葬工作者,我们应抛去有色眼镜,保持尊重。同时,我们也应给“殡葬”祛魅,理性客观地看待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死亡。
如同电影《入殓师》中台词所说:“死亡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殡葬行业的意义正是给生者以慰藉,予逝者以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