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疗愈经济火热,正视情绪与压力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3-11-26      


弗洛伊德曾说“未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陋的方式爆发出来。”。

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复杂多变的城市生活让无数个体都裹挟在焦虑之中,年轻人在不断的内卷和竞争求生,承担着无人诉说、无处表达的心理压力。《2022bilibili青年心理健康报告》显示,2022年,B站内心理健康相关视频播放量超76亿次,“焦虑”“抑郁”“压力”等心理相关词汇搜索量达9930万。在热衷情绪价值的年轻人带动下,多种虚拟商品新形式被发现,如“虚拟自习室”“情感树洞”“好运喷雾”“骂醒恋爱脑”等虚拟产品,形成了“疗愈经济”的独特产业。

疗愈自救

所谓疗愈经济,既包括品茗、冥想,也包括花钱购买情绪,购买一种正向的心理暗示。

据网购平台的数据显示,价值0.5元的“爱因斯坦的脑子”月销量近5000单,价值0.1元的“虚拟蚊子”也拥有上百单的销量。一位售卖“虚拟蚊子”的店主向记者介绍,购买“好运喷雾”“爱因斯坦的脑子”的消费者是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而购买“树洞”的人则是寻找倾诉的窗口。介于现实压力与隐私因素的考虑,众多年轻人无法轻易地找到一个宣泄情绪的出口,也不想再与自身进行情绪内耗。所以,在网络匿名特性的保护机制下,他们通过线上有偿寻求陌生人开导的方式减少自身情绪内耗,实现压力袭来下的自我疗愈。

“每一件情绪产品背后都代表着一份温暖的治愈”。在年轻人卸下重重防备地倾吐心事后,他们从倾听和鼓励中获得疗愈的能量,元气满满地背上行囊再次出发。虚拟产品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陪伴的角色,并帮助人们缓解焦虑、带来积极的心态。

年轻人在网络上购买“情绪”,看着既有趣又“荒诞”,但随着类似产品的增多,社会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人们在现实生活之外的精神世界,理解情绪表达的多样,客观看待情绪产品的出现,相较于将评价其作为娱乐噱头的表面特征,我们更应关注它们背后所反映的真实需求。

两面化思考

愈疗经济无疑是较积极的现象,比起自我疏解,外在的助援也是非常重要,将自己的情绪价值量化,通过购买服务,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向外界展开。通过外界带来的心理暗示,产生更适合自己的具体的效果,即使廉价,但是这种方式也确实让青年人能够发掘出与世界联系的新通道。

疗愈经济的兴起还推动了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产品从单一功能,演变为满足个体精神追求的载体。从实物消费到情绪消费,说明用户不仅注重商品使用价值,也看重个性的宣扬、情感的共鸣、身份的和谐。人们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去购买和体验情绪产品,因为它们能够提供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这种消费模式的转变进一步推动了商业领域的创新和竞争,激发了更多企业关注人们的情感健康和心理需求。

然而,我们同样也应该看到它背后愈演愈烈的问题。事实上,与购买这些表达情绪的商品相比,人始终应当成为把控、调节情绪的主体。毕竟,任何的方式都不是万能的。虚拟空间可以提供的情绪慰藉方式有很多,但能够直抵心灵的仍然是我们自己。购买情绪产品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暂时的作用,但要克服真正的"心灵的感冒",关键在于能否将这种转化延续下去,建立更强大的内心和更从容的姿态去应对新的一天。

规范才能走得长远

与此同时,情绪产品和服务因为目前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一个主要的问题是在情绪宣泄时可能泄露个人隐私信息。许多情绪产品和服务需要用户提供个人信息或参与个人交流,这可能会导致用户的隐私受到侵犯。为了确保用户数据及隐私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相关平台和服务提供商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此外,不合理定价也可能导致顾客纠纷。一些情绪产品和服务可能存在价格虚高或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这可能导致顾客感到不满,并产生纠纷。提供情绪产品和服务的公司和平台应该制定合理的价格策略,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与价格相匹配,以维护客户的权益。

而社会也应该保持警觉,确保虚拟产品不会取代真实世界中的人际互动和情感交流。虚拟产品可以作为一种补充和辅助,但不能替代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人们仍然需要面对面的沟通和人际关系来满足情感上的需求。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