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们对于作为网络文化产物的“文字讨好症”讨论颇多,这样一种“病症”正愈发普遍地出现在人们的社交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交行为。
“文字讨好症”,是指人们在线上进行聊天的时候,为了使聊天对象感觉舒服、亲切和友好,会字斟句酌地修改聊天词汇,经常在结尾增加一些语气词或符号,如“哈”“啦”“哟”“滴”或者可爱的表情包,从对方的角度让它看起来“更舒适”。
“文字讨好症”的诱因
“文字讨好症”是线上交流特有的,它的出现与网络文字本身的特点息息相关。相较于面对面谈话,网络文字缺少了人物表情、手势、体态、语调的辅助,如果仅用简洁的文字交流,更像是一种机械式的信息交换,而非人与人的对话。同时,不像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网络聊天的内容相对简短,也就缺乏情绪铺垫,加入一些亲切的修饰词或符号能更直观地传递对话者的情绪。
这种现象也与外部环境有关。一是语言通货膨胀。“YYDS”“你是我的神”等带有浓烈的夸张色彩的词充斥着网络世界,这是口头寻常的语言就会显得有些寡淡,因此忍不住想加入更多的语气词来弥补这种情绪空缺。例如,在过去“哈哈哈”也可以表示喜悦,而如今“哈”字膨胀,三个“哈”往往会被理解为敷衍,大家只能用一连串的“哈”来表达喜悦。有人认为“收到”二字足以起到表示消息已传达的作用,而有人会觉得单单回复“收到”十分高冷,应附上一个Emoji表情或加一个“~”。
二是泛娱乐化。今天,我们的手机同时承载着娱乐与工作的功能,或许我们上一秒还在刷短视频,下一秒就切换到了企业微信的界面,娱乐与工作失去了明显的界限。长此以往,包括工作安排在内的线上交流也变得娱乐化。1985年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首次提出“娱乐至死”这个概念时,就指出“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以日渐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渐渐地,那些不加修饰的、严肃的语言令人们感到陌生和抗拒,因而不自觉地将线上交流的内容与形式也一并变得娱乐化。
三是现实生活中日益淡漠的人际关系。当技术的发展帮助大家的社交范围突破了过去乡土社会中地缘的限制,线上聊天的对象也加入了天南地北的陌生人。熟人聊天时,人们对彼此的说话习惯都非常了解,无论是否添加语气词、表情包都不会影响理解。而面对陌生人,人们需要在对话中增加一些情绪与善意,快速拉近彼此距离,主动营造友好的交流氛围,便于后续交流。
四是现今聊天情境和聊天对象的多样化同样也是催生“文字讨好症”的一大重要原因。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承担着多重身份,自然也就会面对随之而来的多种聊天情境和对象。当我们作为子女面对父母、作为学生面对师长,作为员工面对领导、作为商家面对顾客时,交流的语气也会自然而然产生差异。以商家为例,不少商家在对话顾客时都会称顾客为“亲、美女、帅哥”等,回复时也会辅以“呢、滴、啦”等语气词,以此来拉近与顾客的距离,也让顾客感受到热诚的服务态度。于是,当人们发现这种文字附带的讨好属性能更灵活地适应网络社交的各种情境时,“文字讨好症”便逐渐形成。
乐在其中,还是被迫营业?
当我们线下面对面交流时,语气、语调可以进一步阐释语言背后蕴含的意义,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也能够帮助更好地传递信息。而在网络文字交流中,没有语气、表情、动作等各种外在因素,单纯文字的理解反而常常引发误会。表达者主动加上流行语、语气词和表情,能够更直接地表达意义,以帮助对方更精确地解读文字内容和情绪信息。这样有利于减少双方互相揣摩、文字理解歧义的发生,更有利于沟通的便捷。同时,在打字聊天时,加入“啦”“哇”“嗯哪”等语气词来显示活泼可爱的语气,活跃聊天的气氛,明示自己积极沟通的态度。这种礼貌行为也让对方产生被尊重感,从而让沟通的各方愉快。
不过有人乐在其中积极表达,也有人因为“被迫营业”而疲惫不堪。看似顺利和谐的现象下是否暗含语言表达的“内卷”和遣词造句过度的负担等困扰呢?过度的修饰而营造出网络交流的繁荣假象是否会让人们回归现实后感到心力憔悴呢?
就拿语气词的数量“内卷”现象来看:“哈”“哈哈”被理解为不感兴趣、比较敷衍,丧失了原本的高兴之意,只有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才能够表示真正的开心;“哦”“嗯”冷漠和敷衍,只有用“哦哦”“嗯嗯”的叠词才可以体现乐意与认可……这样的书写潜规则令不少网友不喜。这种聊天方式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成本,加重了心中的顾虑,沟通效率的问题正在浮现。
当词语被随意频繁地使用以致于词义被弱化,所能表达的情感也被弱化,文字交流的情感表达就难以准确到位。受大环境影响,不少人为了表现合群或表达尊重他人之类的积极态度,在网络的交流过程中被迫遵守词语的“通货膨胀”规则——尽可能多地重复语气词,自己总是小心翼翼地进行“表演”,例如,用一连串的“哈哈哈哈哈”来表示真正的开心;用高频率的“哦哦哦”“嗯嗯嗯”来表明自己的肯定……一场聊天过后,空余疲倦和内耗。“文字讨好”的初衷不应被本末倒置,无论在线上还是线下,无论表达形式如河花样百出,语言的内容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重点,华丽美好的外在形式可以有,但终究无法成为空虚内容的遮羞布。
表达自由应尊重
“文字讨好”与否的权利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线上社交的交流表达不存在必须要如何做的硬性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对于不同的社交技巧和基本礼仪,也无须声嘶力竭地评论黑白。事实上,“好滴”“是哒”无疑显得积极活泼,但并不适用所有语境;“好的”“收到”似乎官方严肃,但也不会影响正常交流。不必把适度的、个人的、情境性的社交礼仪过度化、强制化、专一化。
归根结底,“文字讨好症”是一种人们表示友好和礼貌的线上社交表达方式。使用“好哒”“好滴”本意是为了表达一种积极乐意的态度,这种对文字的修饰行为却被异化称作“文字讨好症”,让一种网络交流的社交技巧和礼仪充满病理性特征,这样的态度偏向不免有些极端。
真诚才是必杀技!
“文字讨好症”是互联网时代下人们交流的产物,是人们对线上社交表达的理想方式和网络文字交流的理想模式的一种探索。“网络社交礼仪”并没有明确的定义,网络文字交流的理想模式因人而异,线上沟通的语言习惯也不必强求统一。或亲切舒适,或简洁高效。不同的交流模式可以平衡融合,也可以在特定情境中强调适合的某种。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我们也生活在语言符号的世界中。网络社交绕不开的问题就是如何利用语言符号进行更高效的交流,这将在数字化道路上不断被探索与试验。而如果要为线上社交的理想表达方式贴一个“标签”式的符号,唯愿是“真诚”。毕竟,使用文字修饰的方式千千万万,每个人都有“文字讨好”的自由,也有拒绝“文字讨好”的权利。但“文字讨好”到底只是人际交往中的“润滑剂”,只有真诚才是交往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