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东八区的先生们》下架:我们为什么会对“油腻”过敏?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       发布时间:2022-11-10      

9月26日,经过网络上持续几周的舆论热议,由张翰执导的《东八区的先生们》终于在豆瓣收获2.1的评分后下架,网友纷纷叫好。事实上,该剧自开播以来,就不停地被贴上“油腻”的标签,“油腻”也贯穿每一集并促成了其反向出圈及下架的全过程。

打磨十年、投入甚多、阵容豪华,却落入豆瓣评分和网友口碑日创新低的窘境,最终无路可走——《东八区的先生们》(以下简称《东八区》)究竟“油”在哪?当代观众又为何会对其“过敏”?

“油腻”含义的不断丰富

首先需要厘清“油腻”的定义及其适用语境。“油腻”的本义为油脂、含油多的、油污、油滑等,多用来形容食物、物品。近年来,随着时代发展和类似或更复杂现象不断涌现,影视剧受众增多,市场扩大,各色各样的成品层出不穷,“油腻”的含义也在不断延伸和丰富。不修边幅、谈吐粗鲁、过度自恋、凭恃物质财富等负面标签都可以成为“油腻”含义的一部分。

而遗憾的是,《东八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均充斥着“油腻”的气息。

“霸总式油腻”已成明日黄花

如今,霸总人设的打造总是难免会出现“冷酷、霸道、高傲”等特质上的雷同,甚至导演组还要将它们夸张化,最终到观众眼里就会变成“蛮不讲理、耍流氓”的形象。虽然霸总们常以西装革履、发型纹丝不乱的贵公子形象示人,却常常缺乏更好的精神内在去匹配他们光鲜亮丽的外表。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居高临下的话术——惯以“女人……”为开头的对话展开,看似是精辟的回答、威严的语气,实际传到观众的认知里只会是无下限的大男子主义。加之如此一类的作品往往对演技、场景、服装要求不高,因此造成了“霸总作品”领域良莠不齐的现状。也许在2007年初问世的霸总文满足了当时女性玛丽苏的幻想,但慢慢地,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观众的艺术鉴赏水平、批判能力的不断增强,单一平面的霸总人设和其下的“霸总式油腻”在今天只会使受众大发其噱,不再买账了。

不过,《东八区》这种陈旧的霸总模式与话术造成的审美疲劳,才堪堪触及了“油腻”和“过敏”的第一层。若继续向深处归因,则会发现,“油腻”引起“过敏”的本质是剧方与当代观众价值观的激烈冲突。

陈腐的男本位思想,愤怒的男女观众

剧中无处不在的男本位思想与观众逐渐觉醒的女性意识是冲突的关键之一。

随着20世纪初以来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解放,尊重、理解女性的观念受到大众的认同并且已然成为了当今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然而,在《东八区》这部电视剧中,中国男人与外国女性在一起叫“为国争光”;事业有成的女性被戏称为“女魔头”;继承家业的女性名字叫“胜男”……“为国争光”“女魔头”“胜男”,这些在性别上明显带有贬义倾向的台词,清晰地展露出剧方歧视女性的糟粕思想。面对这样的台词和剧情,在现代社会价值观下成长起来的观众们自然是难以“下咽”的。

而且近年来,引起众怒的一系列社会事件更是加剧了女性的反感与不适,使得社会上两性话题的讨论氛围变得分外敏感。从《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背后的真实故事,到今年六月的“唐山打人案”,女性都是关注、跟进、声讨这些恶性事件的主要群体。所以对于《东八区》中的“泛滥成灾”的性骚扰情节,本就作为电视剧主要受众的女性群体,必然感到极度恶心。如:男主在女主摔倒扶住女主的同时扯女主的内衣带;在讨论胖瘦问题时,男主对女主说:“瘦的好看,胖的好使”……剧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随便一例都足以令人嫌恶。《中国妇女报》对此评论称:“冒犯女性不是幽默,油腻举止不是帅,意淫不是品评,色情不是撩。要赢得观众,价值观要跟上时代,得付出实实在在的诚意,否则,只能供人挞伐。”

与此同时,这种恶俗的“第一性”叙事同样也给男性观众们带来了负面情绪。“我们并不都是这样的!”这是男性群体的控诉。但倘若《东八区》这类作品仍然层出不穷,“油腻”一词便会被频繁使用,越来越多的男性形象成为了“油腻”的代名词,无疑会把中国男性群像进一步锁定为这种刻板印象。

如果说《东八区》在性别价值观上的“油腻”差异化地冒犯了男女观众,那么在“奋斗”这一更宏大议题上,剧方的“油腻”则让所有时代青年都受到了无差别的冒犯。

悬浮的“奋斗故事”,被代表的时代青年

剧中所指的“东八区的先生们”本都是在大城市奔波打拼的小人物,但如此“奋斗青年”的设定却被网友狠狠吐槽,据称是有“霸总”人设的影子。

在剧中,“打工人”可以不听建议、对领导甩脸子,可以热血沸腾地要求组员无薪加班而自己跑去夜店……可以放弃一切只为任性妄为地“挥洒青春”。而他们遇到的所谓“危机”,居然是可以靠几句话解决的鸡毛蒜皮。但凡剧方把目光稍微拉回现实,便会发现,当代青年,大部分都不像剧中角色那样轻浮无度、“潇洒恣意”。在社会上打拼的年轻人遇到的困境,也不可能像剧中那样可以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东八区》“油腻”的背后,所表现出的是其对时代所需的价值观自作聪明的理解。虽然该剧打着“沪漂”“男性奋斗史”的口号,但是却严重脱离打工人的现实状况,给观众展现的不过是霸总下流心思不死与无病呻吟。整部剧中既没有对生活进行真实地描绘,亦缺少对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聚焦,而更多的是令人尴尬的台词释放和自我感动,以及一些惺惺作态的青春扮相和虚假兄弟情。抛开缺乏合适的演员表演不谈,该剧的失败关键在于缺失甚至背离了应有的内核和正能量,譬如:少年之心不应是鲁莽、幼稚、蛮横和自恋而应该是理智的热血、敢于承担责任、不惧威压和困境;兄弟情也不是“群居终日,无所事事,言不及义”或者拿女性开涮,三句不离黄色玩笑,而应该是相互督促和进步。张翰作为《东八区》主创,没有真正关注和体会大城市中小人物心酸不易的真实生活,而是仅凭自我印象,再单单从形式上生硬地迎合时代潮流,强“凹”奋斗向上的正能量氛围。他不愿意跳出“舒适圈”,而是倔强地蜷缩在曾经粉丝热切的吹捧和长期“霸总人设”的“入戏太深”之中,让傲慢俯视的身姿变得愚蠢而讽刺。

《东八区》之后,影视作品如何脱油

此外,《东八区》引起的这场“闹剧”,无疑给类似题材的剧作方和观众也带来了一些思考。

首先,就片方而言,应从“过敏源”即价值观上下手,与时俱进,了解当代观众真正的需要和诉求,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观众对文化与精神认同的需求越来越高,他们更想看到两性情感刻画平等、真实反映当代人生活的富有新意的影视剧。张翰之流的“创作者”唯有放下身段,跳出充斥着傲慢和偏见的舒适圈,用平视的目光去关注女性在职场中的真实处境与困境,用心去聆听和触碰那些普通“打工人”接地气的快乐、焦虑与悲伤,才能真正创作出符合时代价值观的剧作。

其次,不可否认,“霸总作品”仍然拥有可观的市场,我们无法避免类似创作、人设的继续存在。那么与该剧题材相近的影视作品要想避免这种“恶性出圈”,不妨去其油腻、重塑卖点。想要满足部分观众心中的粉红泡泡,何不简单地去塑造讨喜反差萌、三观合理的“霸总”形象,讨巧的同时又能降低“油腻”的风险。又或者不改霸总的“硬件设施”,而是塑造性格更加立体、背景更加丰满、举止更有内涵的霸总形象,相信也能帮助大众重拾对霸总的喜爱。

最后,身为创作者应少些做作,多些真诚。夸张、虚假的营销造势终会反噬自身,唯有真正优质的内容本身才能让作品立于不败之地。

当然,观众要求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也能带动影视剧的质量提升。如若有更多的观众对“油腻”大胆批判,就如此次批评《东八区的先生们》一样,那么“下架”将会成为更多低质量“雷剧”的归宿,我们的文艺作品市场也会更加繁荣。

总的来看,《东八区的先生们》的下架,的确反映出了当代观众对“油腻”过敏的现象,这是全社会审美能力、思考能力提升的必然结果。影视作品的“脱油”,无论于创作者还是观众而言,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