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当西装革履遇上长袖飘飘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5-01      

汉服,这一似乎与我们相聚千年的传统服饰重新活跃在了大众的视野。抖音中拍身穿汉服的短视频的网红、大型活动中的汉服秀、春天着一身汉服去公园游玩的姑娘们……就比如前段时间的花朝节,我校汉服社的小伙伴就在盎然春色的召唤下,集体身着汉服出游。一幅幅姣好的年轻面容配上或素雅或华丽的汉家衣裳,抢了一众流苏麻布格子裙的风头。汉服这种看似与时代脱钩的着装方式历经千年走回街头,这是传统文化回归的一种方式,它代表着大众对中国传统审美的逐步接受、认同和欣赏。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如今着汉服走上街头的不再是服饰专家或者国学大家,社会全员的参与,尤其是年轻人穿汉服走上街头已成为一种趋势。

汉服文化与中国服饰发展史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汉服的主要特点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也兼用带钩等,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它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那么,汉服热是偶然吗?我们了解一点中国服饰的发展就会发现,从某种意义上,汉服的回归有迹可循。我国的服饰发展变革有许多并非自发,而是外力因素致使,例如元朝清朝时,政府强制穿着的少数民族服装,以及离我们较近的一次二十世纪外国服装的横空出现。由此看来,这千年来汉服的消失似乎和国民审美的改变没有非常大的联系。因此单从审美的角度,如今汉服再一次引发热潮,倍受时尚男女青睐便不足为奇了。

时代碰撞下的汉服何去何从

16传播班李冰对于汉服的了解要追溯到初中,她在看《美人心计》的时候喜欢上了曲裾,并在QQ空间看到有个叫璇玑的姑娘在英国街头穿汉服,从此便迷上了汉服。很多和她一样的汉服爱好者们也都是偶然接触到汉服,出于热爱抑或是其他心理而涌入如今的汉服热潮。据腾讯网统计,在国内,几乎每一所大学、每一个城市,都成立了汉服社。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的汉服组织机构已达上千家。华人在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二十多个国家均设立了汉服“据点”。在“华夏复兴,衣冠先行,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口号下,众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某种意义上,他们对汉服的热爱大多并不源于对传统文化的欣赏,更多的是一种单纯的、赤诚的对美的追求。值得欣慰的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切实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美学的认可。对汉服的热爱自是人们对我国文化认同的一个缩影,某种程度上这对大环境下文化自信的树立是大有裨益的。

热爱归热爱,美丽背后,穿汉服的人们多多少少都曾收到过质疑或者异样的眼光。应该承认,长袖宽袍的汉服装束似乎有点跟不上当代工作和生活的节奏了,由此也曾引发了大批汉服“复辟”的反对者们的口诛笔伐。但李冰认为汉服热并不是对于穿着汉服工作生活的追求,汉服全民化也绝非汉服复兴的目的。汉服自然可以不被当做生活用品,但它却可以出现在传统节日里,可以作为出游时的着装选择…值得我们欣慰的是,随着汉服热规模的逐步扩大,这些年街头出现的汉服迷很少再被人指指点点。抛开汉服本身,这种对多样文化的包容是社会愈加开放,观念愈加进步的体现。当然,围绕汉服产生的争议,随着汉服热潮的进一步扩大还会持续下去。然而碰撞带来的不见得一定是破坏,爱好者们若能坚守住这份热爱,也许会在文化冲突中收获到更系统完备的传统文化知识,从单纯的喜爱上升到真正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重拾。所谓取精华去糟粕,它更可能带来的是这种传统文化的改善、继承与发扬。

面对这些文化碰撞,对于汉服支持者而言,一味靠自己对于汉服的美的热爱可能就有些不够了。他们需要一种更专业的理论体系与更强大的文化支撑,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便是他们强大的后盾之一。李冰同学这样概括加入汉服社后的成长,她逐渐了解到汉服的制式和设计跟太极、天圆地方等观念和文化有关…她的思想也伴随着专业知识的了解逐步深入,如今她对汉服的认同已然不同于多年前小女孩一味的爱美,而演化成了一种有思考有深度的文化认同。

然而如今的汉服热背后却不乏年轻人短暂的热情,无论是购物带来的满足感或是小众服饰的新奇感都很难支撑起汉服更深入的发展。因此对于汉服社团的建设,汉服社社长,17播本班李萌有着自己独特的看法,她比对发现,普遍社团成员相对于室内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偏爱于室外的汉服“秀”。过去的汉服社往往缺少文化教学,以外部的演出和上演为主。她希望通过更生动一些的室内理论培训来提高成员对枯燥知识的接受度,以及一些更有意义的宣传活动。如今汉服社的日常教学已向跟生动的室内活动转型,古代游戏、古琴演奏、舞蹈展示等等。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让成员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汉服的历史和文化。

对于传统服饰艺术来说,从审美认同上升到文化认同需要知识,也需要时间。很令人欣慰的是,这正是我们为汉服付诸努力的年轻人们正在做的。汉服热这一现象已经能使我们看到传统文化复兴的希望。然而对于汉服文化本身,想让它不是昙花一现,就需要爱好者们的成长,这样才谈得上这种传统文化的改善与发扬。

着我汉家衣裳

有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作为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汉服不应该得到冷漠的对待。汉服需要复兴,这是毫无疑问的,就比如共青团中央发起的华服日活动就是复兴汉服的一大举动。汉服复兴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使汉民族人人能够认识汉服、了解汉服,能够欣赏到传统服饰的美,知道自己姓甚名谁,源于何处,以此来重拾传统汉文化,展现华夏千年文化魅力。汉服不仅是中华民族中主体民族汉族的宝贵财富,亦是中华民族各民族的宝贵财富。

从小的方面来说,汉服在现代作为个人的一种兴趣和爱好也是不错的。在闲暇时光可以身着汉服,精致妆扮,约上伙伴,逛逛街市,陶冶情操。汉服出现在了不同的时空,在不同的时空散发自己璀璨的光芒,现代的人穿上汉服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就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在疾驰的地铁上,在锦簇的樱花里,在喧闹的街头上,中华儿女,再一次穿起汉服。终于衣袂飘洒,广袖轻扬。汉服走上街头,想对于这一现象,可能更重要的是他背后人们审美观念的主动回归。回归不是退步,大家对于传统的重识表现出的是骨子里对于传统的欣赏,是华夏儿女跨越千年与古人的对话。

相信有一天,汉家衣裳走上街头,再也不会有人递来奇怪的目光,不会有知我汉家衣裳却对面不相识的笑话。汉服虽已小成气候,但真正的美丽之日还遥遥无期。我们期待着,这件衣裳,会再美千年。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