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青年人:生活会让你遍体鳞伤,但我们仍要相信,伤口长出的会是翅膀。
3月23日下午,央视著名主持人朱迅携新书《阿迅》来到了浙江传媒学院。“我把自己出国回国的心路历程和盘托出,希望能在某个无助的夜陪伴你,鼓励你,握住你冲动的手。”从出国到归来,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待”到“接盘侠”,她是永远青春的朱迅。她来了,一袭连衣裙,时而调侃卖萌,时而睿智真诚……就像是一个邻家大姐姐,亲和而富有魅力。
全盘接受,与挫折共存
提起朱迅,我们想到的是在屏幕前的她,美丽、大方、优雅,一双灵动的大眼睛,让人过目难忘,她与嘉宾之间轻松幽默的互动,也让人印象深刻。但我们很少知道,这个美丽坚强的她,曾经17岁只身赴日求学,又从已经站稳脚跟的NHK毅然回国,从零开始。这些年,她经历了事业的艰难磨砺,经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也战胜了病痛,她在拼搏中坚强成长。三十年的阅历,在朱迅看来都是成长的礼物,每个绊脚的坎儿都是登高的台阶。
“直面十万年轻人,陪伴他们的成长,助力他们的青春”,这是朱迅这本书的态度,而青春,也正是这次分享会的大主题。这里不光有朱迅自己的青春感悟,还有她这么多年以来媒体工作的经验交融其中。
离春晚直播还有四个小时,得到一份新的开场词;生病咳嗽到站不起来,却要面对必须完成的周末节目;面对满篇专有名词,一个字都不能出错。今天,一个越过风风雨雨的朱迅平静地站在台上,给我们分享了她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
“心态是最重要的”,既然挫折已经到来了,那么逃避和崩溃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在这样的关口,唯有“全盘接受”,朱迅说:“既然无法战胜它,那我就与他共存。”而她也将尼采曾经说过的“一切不能毁灭我的终将会使我更强大”分享给了台下的同学们。
对于我们大学生,现如今课业上的压力,或是未来社会上的困境,都可能是压倒我们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或许正处于这种困境之中,唯一能做的,就是像朱迅说的那样,调整心态。“心大了事就小了,心小了事就大了”,改变自己,才能让我们更好的面对自己和社会。
回归初心,塑造自我
看着台上朱迅像一个邻家大姐姐一样谦逊地分享着自己的观点,我们不由得被她圈粉。在演讲现场,朱迅直接走下了舞台,将话筒递给同学,问道“有什么方法能让我记住你?”怎样才能使陌生人对你产生印象,是从事传媒领域的同学们经常面对的问题。好奇心是我们在这个领域立足的基础,不管是作为记者还是作为编导,如果不会对下一步产生好奇,那就是失败的。“一个能让被采访者产生思考的问题才是好问题。”朱迅这样总结她的经验。
除好奇心外,亲和力也是朱迅成功的秘诀。“真心不一定能换来真心,但防备心一定会换来防备心。”她说道,“女生眼睛里的真诚,比妆容更重要;男生声音里的真诚,比音色更重要。”在电视节目中,我们很容易看到主持人与观众之间的“尴尬”氛围,而导致这一切的原因之一便是防备心让双方感到了不自在。最好的破解窘境的方法就是真诚。对朱迅来说,她将“回归初心,每一秒都是礼物”当做工作时的座右铭。她坚持把每一次的舞台表现都当做是“礼物”奉献给观众,“这样的做法不仅会让内心的幸福感爆棚,还可以提高自己的抗打击能力。”
面对未来,从容不迫
“未来已来”是朱迅今天最想要传达给观众和当今大学生们的观点。当今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从几年前还是广播作为主导的形式,到当今日趋“三台合一”的情况。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对我们传媒学子的专业素养也是一种考验。
在观众提问环节,一位双语播音的同学问及朱迅日后的发展规划问题。“你要有走出去的能力,要有走回来的本事。”朱迅简短而又有分量的回答表现出了她从不抗拒未知的非凡勇气,并告诫同学们要主动去拥有这样勇于改变的能力。
同时,朱迅也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改变,公理是不会变的,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不做娱乐道德的人”是我们应该要明白的行业准则,不管传媒行业怎样发展,底线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遵守的,不能舍本逐末。把握好基本的准则,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从容不迫面对未来的良策。
为了尽量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即使已经超过原定时间,她还是连说了四次“这是最后一个问题了”。分享会结束后,同学们有秩序地进行签售活动。
朱迅这样回顾《阿讯》:“看看阿迅:曾经历了背叛,才知道忠诚的价值;曾直面了磨难,才激起奋斗的意志;曾被嘲笑损贬,才清楚尊重的意义;曾被四面围困,才倾听内心的声音;曾被病痛折磨,才领悟健康的攸关;曾感受了孤独,才珍惜真爱的陪伴;曾遭遇了绝望,才明白梦想的力量;曾经历了生死,才懂得因果的必然。
在《阿迅》这本书中,我们将会体味朱迅的人生,给自己的旅途带去温暖和力量。就像阿迅在书中写到“前半生全力拼搏,后半生坦然接受;前半生塑造自己,后半生服务他人;前半生马不停蹄地得到,后半生留些时间给失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尊严美丽、自在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