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女生因例假不让座被老人痛骂”“台湾女生不让座被骂‘做鸡’”“女孩公交不让座,阿叔咆哮把你眼睛弄瞎”这些事件如鱼刺横亘在喉,在社会之间一次又一次的引起骚动又无疾而终。这些名为“公交车”的镜子,不禁让我们思考,这些被“照”出的矛盾究竟从何而来?
11.12日的台湾女生让座事件中,关注度最高的两个词汇实属“例假”和“爱心专座”。“爱心专座”设立的意义和最初目的到底是什么?是空泛的将需要关照的群体符号化,作为公共设施的强加使用者,还是真正做到“爱心”,将它物尽其用,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么一个判断。公交车、地铁站将“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定义为广泛意义上的需要收到帮助的人群,可在这六项之中又包含这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老人就一定是身体虚弱的吗?病人就一定要是表面一眼能看出来的吗?对于这个概念的定义,其实可以说是没有的。但其实台中政府也已经表明,只要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使用爱心专座。视频中的女孩表示自己来了例假,身体不适才选择坐在爱心专座上,而大妈却反而呛其“我也生理期过,我也站着。”曾经看过一篇自媒体的推文,里面曾提到“让座这种东西,‘让’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责任”,对于这句话,虽然视不同情况而言,并非全对,但却被大部分人认可。在当今的社会中,个人的独特性被强化,个性层面被突出,人们开始越来越厌烦于所谓的“道德绑架”,“美德”仿佛就变了味,美德这样的词语开始越来越和类似事件捆绑在一起,削弱了它原本善的一面。人们总说“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现在类似的事件不断出现,无论是现在的让座事件还是之前的碰瓷“热潮”,一味的把其中的加害者定义为坏人,是否过于片面,追其根源,这个社会变化的太快了,观念的转换,个性的解放,经济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是每个人都是活在社会大背景下的“人”,他们也会随之改变,碰瓷的人,从一个都两个,再到无以计数,在曝光之后,数量不降反增,反例的出现,让原本投机取巧的人,他们的“坏”被放大,从而成为人们口中的“坏人”,不可否认,这样的社会导向是不好的,但媒体曝光也是一定需要的,因为这个社会不是乌托邦,一个社会的进步就取决于这种击打与被击打的进程当中。
而一说起关于“例假”的争论,很多人都会想到所谓的“女权主义”,男女生理的构造不同导致了观念的差异,可这次事件的两位主人公都是成年女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是迥异的,接受到的对女性自身的观念也是不同的。在从前,流行的是女性应该委屈求全,忽略自身需求,而现代不同个体的需求被放在第一位,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冲击混淆,让老人变的“老而年轻”,让年轻人逐渐建立一种叛逆一种无法跨越无法理解的鸿沟。“女权主义”并非简简单单的一个定义,在其中的一个流派“后现代女性主义”中提到“所谓“知识的普适性”是错误的概括”,人与人都是不同的个体,女性也是如此。在整个事件中,缺少的是一点礼貌,一点包容,一点体谅。而并不能用一个概念化的词语去批判,去定义。
这个事件的平息,结束于公交车司机以太吵为由请这位妇人下车。在社会的大环境下,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对这类的事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以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却解决,可以说,这是很好的开端。
期冀这个社会能用我们的尊重与改变,来换取更多的善意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