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朱金漆木雕:顺风前行,向阳而生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08-04      

宁波朱金漆木雕,又名“金漆木雕”,是雕与漆并重的中国传统工艺。迄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源远流长,逐渐形成了“三分雕刻,七分漆匠”的精湛工艺,雕、漆并重,又以漆出彩,呈现出富丽堂皇、金光灿烂的艺术效果。

朱金漆木雕工艺品

陈昉宁是朱金漆木雕艺术馆副馆长,盛夏的一个午后,他在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的茶室中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年纪尚轻的他显然不同于老一辈的传承人,对朱金漆木雕的发展有着独特的看法和清晰的蓝图,“适应市场”是他在采访中最常提及的四个字。

陈先生接受团队采访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迥异,朱金漆木雕已发展为一项产业。谈及朱金漆木雕现在的运作形式,陈先生介绍道,“我们后面是工厂,前面是艺术馆。工厂是关于朱金漆木雕工艺在市场上的运用,主要应用于寺院中佛像佛具的装修以及整体的内部环境塑造。工厂的收益一部分会投入到艺术馆,维持艺术馆的运作,包括宣传、文创活动的经费,以厂养馆;艺术馆是2010年开馆的,免费向社会开放。”

艺术馆正门侧方牌匾

正是因着“以厂养馆”这样的模式,在传承上朱金漆木雕并没有陷入绝大多数传统工艺日渐式微的窘境——后继无人。“因为适应了市场需要,有经济收益,我们招收新鲜血液问题不大,学徒年纪轻的20岁左右也有,老师傅也有。总体发展良性循环,赚到了钱,就可以投入到工艺的研发改进。”陈昉宁信心满满地说。

除此之外,他们坚持与学校合作的培养概念,现已有横溪镇中学、甬江职高、职教中心三个教育基地。每周三有一节课的时间,派人前往学校现场教学,将非遗传承与教育相融合。“横溪镇中学是类似兴趣班的形式,甬江职高设立了传统工艺专业,朱金漆木雕就在其中,有课程,我们的老师会去教学,平时也有专业教师配备,暑假寒假时候重点培养人才来我们这里强化训练两个月左右,毕业后可以考虑来我们这里实习。”

央视《手艺》栏目曾为朱金漆木雕的万工花轿做过一个专题纪录片,陈盖洪师傅历时数年完成的万工花轿更是登上了《国家宝藏》节目的舞台,集技艺大成的万工花轿闻名海外。不巧拜访当天,这顶镇馆之宝正在香港展出,无缘邂逅一眼。提及这顶万工花轿,陈先生很是自豪,“前年去了台湾展出,现在在香港,基本上宁波市带队的文化交流我们都要去展出,在展会上也是放在比较显眼的位置,工艺好、体量大、整体精细,是展示宁波传统工艺比较好的名片,市场上反响挺好。”

登上《国家宝藏》舞台的万工花轿

“万工轿,顾名思义就是一万个公式,一个工人做一天算一工,大概需要一万天,现在电工木工机械设备介入进去,工厂人也比较多,大家分工合作,总体来说七千天就可以完成。用最传统的方式做,榫卯结构,没有用到一个钉子,上面有山水花鸟走兽大概600多个人物。不仅仅是朱金木雕一个元素,还放入了像金银彩绣、麻绳等其他几个宁波非遗,是宁波传统工艺的结合。”在传统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加以助持,想必是朱金漆木雕良好发展的一大重要保障。

近几年来,国家日渐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加强了法律法规建设也增强了政策扶持力度。采访中陈先生感谢了鄞州区领导部门给予他们的关心与帮助,譬如艺术馆前的柏油马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也提出一点期许:“作为个人来讲,传承不是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做好、做大的,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希望政府能给予更多支持,资金方面也好,技术方面也好,这样才有实力把这个传统工艺传承发扬下去。”

时代不断发展,源于人民生活的非遗项目逐渐被淡化、忽略,在发展与继承的十字路口,每个非遗传承人都在思考前进的方向。

陈先生侃侃而谈非遗发展方向

作为朱金漆木雕文化有限公司的领导者、朱金漆木雕艺术馆的副馆长,陈先生的方向十分明确,“传统工艺并不是淘汰落后的,而是欣欣向荣在发展的,是能适应市场需要的。”他反复说道。在他看来,要让传统工艺不被市场经济所淘汰,需要投入精力技术去改进它,不管是材质的变化还是形式的变化,要降低成本、降低门槛。传统工艺不应局限于特定的群体,而要面向更广泛的大众。

“商业化是必经的路,无法在市场中创造经济利益,非遗生存只能靠个人兴趣,就会很小众,毕竟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只有顺应市场经济洪流,才能传承下去。” 陈先生最后的总结现实而理性,或许正是这样主动与现代市场融合的思想,顺风前行,让朱金漆木雕在传统工艺式微的大环境下向阳而生。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