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刚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利用这三天假期陪伴在家人的左右。我因为家太远所以没有回家,有南方的同学给我们带来了她外婆做的清明团子,吃起来软软的、甜甜的,还有一阵清香味儿,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外婆,每年中秋节她必然会提前几天将香豆叶儿、胡麻籽、玫瑰花等等磨成粉,然后开始擀提前发酵好的面,再给面涂上清油,把这些粉末按照不同的颜色给面皮一层层涂,然后将它们叠起来,再放在蒸笼里蒸两个小时左右,香喷喷的“月饼”就出炉了,对于我这种不爱吃甜食的人,这个传统小吃总是让我记忆犹新,每到中秋节前夕都一直惦记着,我记得我给高中同学说传统月饼,他们压根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所以我一直很感谢我的外婆。但与此同时,我更担心的是传统小吃会不会随着时间的慢慢消失。
就拿我的家乡兰州为例吧,这种民俗文化也正在逐渐变味。有调查显示:现在兰州大约有20余种小吃,除了人们常见的灰豆、热冬果外,一些十几年前人们常吃的小吃已经很少看到了,如八宝稀饭、杏仁茶就难觅芳踪,而经营油茶、猪臊面也已经很少了。70年代,很多小吃摊都因经营不下去而改行,一些老艺人的手艺也失传了。而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小吃已经不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以前兰州人很爱喝的油茶,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经营者自然就少。加上不少小吃摊在原料、调料等选料上不精细,甚至弄虚做假,在灰豆里放淀粉、在热冬果里放糖精等等,这些都让兰州的一些小吃变味,久而久之,这些小吃会因受冷落而逐渐消失。记得小时候,我每年冬天必然要吃的水果“软儿梨”,当时大街小巷里随处可见的小贩们推着筐、提着篮叫卖,软儿梨黑色的脸半遮半掩,偶尔还带着冰碴子。虽然黑色的皮肤让它看起来并不诱人,但对于我来说,它仍是冬天一道地道的美味。软儿梨的吃法特殊,将冻得结实的软儿梨浸泡在水中,等上十余分钟,软儿梨的外皮会结一层薄冰,敲去冰揭了皮,才能享受到其酸甜的果肉,本来应该很常见的冬季水果,可在这几年基本都是踪迹难寻,要想吃到的软儿梨基本要跑很远的路才可以找到一两家正宗的店。
其实,我觉得各地的小吃都是具有当地“风味”的民俗文化,有很多小吃除了倍受人们喜欢外,更重要的是老一辈人传下来的一种文化。但由于各种原因,现在很多小吃已经变味了,现在真正流传下来的名小吃已经寥寥无几了,小吃遭遇这样的困境对于我们的民俗文化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除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快,喜欢方便食物外,最重要的是现在没有人真正关注传统小吃这种民俗文化,本来传统小吃从原料的收购到加工,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的秘方,而现在95%的小吃经营者根本就不知道何为“秘方”,再加上为了节省成本和利益驱使,许多小吃变了味,甚至因为一些传统小吃制作过程的繁琐,基本上在市面上已经看不到了。
虽然传统小吃这种民俗文化正在陷入越来越少、逐渐变味的困境,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一种民俗文化的创新。年轻人的口味与老年人有着极大的区别,所以主导社会潮流的年轻人的口味成为各地小吃发展的方向,这也是民俗文化对社会的适应。但我觉得不论口味怎样创新,“品牌”还是应当保持,毕竟这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
文章作者:解媚喻 编辑者:李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