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第五届动漫声优大赛在我校隆重开幕,走进浙传的校园随处可见关于比赛的喷绘和横幅,到处都充满着动漫的气息。整个比赛分为五个赛区,有200多支队伍参赛,而近日在我校举办的则是最后的决赛与半决赛。
4月29日下午,来自各高校的代表、许多企业代表以及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领导们齐聚行政楼,就动漫声优作品的创作以及此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这两方面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
首先,我校副校长李军致辞,讲述了声优大赛的发展过程以及未来前景,并就“动漫配音”这个切入点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强调了其在动漫产业中所独有的创新性以及未来所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他认为 “声优大赛前景广阔,在动漫产业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动画配音的切入点”。
接下来,由各个企业的代表进行了逐一的发言,其中包含了中南卡通制片中心副主任陈建芳,播动乾坤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侠,还有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代表朱亮亮和浙江音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代表孙凯等。
几者就企业与学校人才对接方面各抒己见,就几个共性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学生无法自然的进行表达与配音,无法深入角色。企业方认为科班出身的学生过于趋同化,各个均是字正腔圆,太过于正而不够自然。就如同一块已经被切割完毕的豆腐,框的死死的,比如杭州音越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凯就认为“配音人员声音不可以太正,声优应该成为一种职业。”与此相对的是,高校教师提出了他们的思考。吉林艺术学院基础教研室主任、教授胡连华认为“学校要教给学生的是规范,只有先做到字正腔圆的规范,才能去追求声音的特色。”
——学生本身的责任感不强,职业道德还需提高。企业方还提出,对于大三大四的孩子,即使再优秀他们都会审慎使用。因为一般动漫产品的时间线较长,学生没有可以约束他们的东西,而中间换声音会对片子产生很大的影响,这带来的后果是直接的经济损失。还有学生沾染社会习气,中途涨价等现象也时有发生。
——学生具有偏执的择业观,专业出身的学生一般都会选择电视台和电台,希望自己出现在台前而并非幕后。毕业后往往挤破头去台里,而并不会考虑进入到企业里。
——几者均提议建立一个“声音库“,浙江博采传媒有限公司,市场部高级经理朱亮亮阐述说“我们需要的声音是非常非常杂的声音。建立‘声音库‘将学生有特色的声音汇总,可以方便学校与企业的对接”。在当下合适的配音演员是一人难求,建立声音库为企业方和学生寻求工作都提供了双向的方便。
其间,还有个别代表对本次声优大赛发表了自己感想,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使他感到非常骄傲。一是因为他自己带的队伍成绩不错,二则是给孩子带来了冲击,使他们真切的知道科班不代表一切,高手来自民间,给了他们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们进步和成长。
而后,则是各个高校代表发言。包括吉林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以及新疆艺术学院,还有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的代表均畅所欲言,将自己的看法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互动。
各校代表也就企业方提出的几点问题一一进行了解答。
吉林艺术学院的胡连华教授就配音过正不够自然进行了全面的解答。点出了学校在培养人才时与企业需要人才时的不同,指出学生的塑造必须从正开始,至于以后的发展方向个人特色,是在工作中实践中积累产生的。企业在这方面仅仅是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而并未考虑到教学角度。
另外,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贾宁就这个问题也进行了补充,提出了毛坯论。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毛坯,具有大体的框架,有后期打磨的基础。而企业和社会所应做的是使毛坯变成成品。培养人才是学校与企业共同的责任。
而关于学生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方面,高校代表也提出了异议。表示,学生更多的情况下是属于弱势群体,所沾染的社会习气不正是社会所教会他们的吗。企业在录用人才的时候不也是把大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吗?这个问题的真正解决应该是各取所需,企业用对等的筹码来换取自己想要的声音,才能从本质上解决。
同时,高校代表也倡导在场的各位可以建立一个配音联盟,并将这个研讨会变成年会的形式,为进一步研究动漫声优产业的发展献策献力。
会议的最后,我校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戚姚云进行总结发言,她指出此次研讨会意义非凡,它实现了五年来的一个突破,实现了跨界互动,使企业和高校均参与其中,迈开了企业与高校对接的第一步,为配音人才培养打开了大门。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常联系,将这种跨界互动更频繁而稳定的进行下去。
文章作者:先锋通讯社记者 吴蔚琦、应宵 图片作者:傅怡琳 编辑者:谢薇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