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留守儿童的呼唤
来源单位:党委宣传部(党委统战部、文明办、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4-10-21      

    纪录片《村小的孩子》10月17日晚七点在我校图书馆二楼展播。该片由导演蒋能杰历经六年时间完成的,在法兰克福中国电影节中,获得“观众票选一等奖”。本片主要记录了2009至2014年间湖南偏远山村一所小学的变化历程,重点关注了三个留守儿童家庭的点滴变化。
    在放映会开始之前,主持人讲了一个影片中真实的例子:村庄里,一位父亲在妻子难产死亡之后,两个年幼的孩子成为他的生活重负,无奈之下他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抢银行,最终获刑入狱,两个孩子由年迈的奶奶代为抚养,成为留守儿童。这个故事立即吸引了在场所有人。
    本片以时间为线索。
    09年首次走进村小,此时的村小正面临着没有校舍的困境,村支书坚持向上级申请重建,这时导演第一次问孩子们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孩子们的答案几乎都是外出打工。
    10年重建后的村小拥有了安全的校舍,在剪彩当天上级领导在村民面前给校舍的质量给予了保证,但使用一两个月后,操场的水泥地就开始脱落起灰。而此时的孩子们,不喜欢写家庭作业,不喜欢记生字,年迈的祖父母又要务农又要操持家务,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管教孙子孙女。
    11年,代课老师因为不满工资待遇问题,已离开村小,有些孩子的父母常年不回家,孩子已经记不起父母的模样,甚至认为父母对于他们而言就像是外来到乡里卖衣服的商贩一样。老人说起这段话时,虽然笑着,但也露出深深的无奈。这时再问孩子们的理想,依然是去打工,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打工这个词就像是有魔力一样,仿佛出去打工就能过上一定更好的生活。
    12年,留守儿童这个话题逐渐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度,越来越多的媒体介入,有的公益栏目选中光明小学,捐给村小一辆校车,可是村里根本就没有汽车供行驶的路,那辆校车没能让村小的师生们满意。由于教学质量的落后,孩子们连我国首都是哪里都不知道,并且认为国家主主席依旧是毛主席。
    13年,更多的志愿者来帮助留守儿童加强与他们父母之间的联系,面对电脑那头的父母,孩子们也大胆的对父母说出了我爱你。
    14年,留级两年的蒋云洁,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的前往镇小继续读书了,而淘气的蒋鑫蒋恒两兄弟可以熟练的背出课文了。两兄弟的妈妈也告诉二人,打工的背后更多的是辛劳,只有好好学习才会有出路。
    观影结束后,全场对这样一部真实质朴的纪录片报以持久而热烈的掌声,不少同学沉浸在影片的气氛中,流着泪,久久不能自拔。
    之后主持人安排了提问的活动,期间我们了解到,导演蒋能杰就是这个村子走出来的,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回馈家乡,让更多的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希望家乡的教育得到改善。并且他提出,无论是做支教也好,捐款捐物也好,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就不如不要影响当地人的生活。
    在本片的拍摄过程中,蒋能杰导演与当地人住在一起,融入他们的生活,并且在村小代课老师工作调动之时还主动帮忙代课。由此也看出,本片导演也是一个务实不浮夸的媒体人。同时他透露出自己下一步打算继续跟拍留守儿童生活,将更加侧重青春期的留守儿童。
    蒋导演将侧重点放到儿童身上并不是没有道理。有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儿童约80%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导致他们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亲情,也其他同龄孩子相比他们的逆反心理可能会更强,有些孩子甚至走向歧途。许多孩子意识不到学习的重要性,反而一心想去打工挣钱,最终放弃学业。孩子本应该是明日的希望,可在这些留守儿童身上,希望却变成了绝望。与此同时,乡村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乡村代课教师工资待遇太低导致人才的流失,教师资源稀缺,也是孩子们教学质量低的原因之一。
    导演本人打了一个比方,如果GDP是一个国家的面子,那么教育就是这个国家的里子。相比他们我们更应该扪心自问,我们拥有了更多更优越的生活和资源,我们是否在合理的使用他们,我们又能真心的为他们做些什么。
    梁启超云: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若我们真的通过自己微小的力量,为他们做出了些许的改变,才是真正理解了导演的深意,才是领会了这部纪录片的初衷。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