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11月起,有一群人,开始奔走于村野田间,或获拿着纸笔,或扛着摄像机,记录下乡村中一个又一个传奇而又感动的故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文学院“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
到如今,短短两年的时间,文学院“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先后荣获浙江传媒学院“十佳团队”、“优秀团队”等称号,并于今年成功入选团中央“千校千项”活动中“最具影响好项目”。他们走的每一步,都坚实稳重,而收获,则是水到渠成。
很多时候,锦绣繁华往往始于一个美好而略显稚嫩的初衷。
让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探听“文化”背后的传承与付出。
成立:潜心文化传播 助力农村建设
“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成立于2014年11月,立足于文学院的专业优势,团队秉承着传承传统文化的宗旨,坚持着传播先进文化的目标,旨在传播文化的同时,帮助在校大学生回报社会,助力新农村建设。团队围绕“文化、继承、传播”,积极创新形式,在传播正能量的同时,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以实现自我价值为基础,努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序幕:送戏下乡 弘扬传统文化
2014年11月29日,团队联合月雅戏曲社,走进建德市乾潭镇下梓村,开展送戏下乡,拉开了文化传播的序幕。月雅戏曲社作为我校十佳社团,还曾被评为省级优秀社团,本次送戏下乡,不仅充实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是传播了先进的传统文化。观众反响热烈,现场掌声如潮,活动效果突出。
继续:拍摄板凳龙 保护非物质文化
2015年3月3日,正值元宵佳节,团队走进建德乾潭镇下梓村,观看舞龙表演,拍摄记录板凳龙,帮助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梓村的板凳龙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有着三百多年悠久的历史。从其产生到发展,都一直延续着深厚的乡土感情和文化内涵。它寓健身于娱乐之中,受到了农民的喜爱和推崇,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活动经过连续的两天的跟踪拍摄,完成纪录片《下梓村的板凳龙》。
启程:记录人物故事,传播正能量
2015年3月21日,为响应中宣部“行进中国 最美故事”号召,团队一行三十余人再次来到建德市乾潭镇下梓村,探寻乡村文化,记录百姓故事。此次活动,志愿者两人一组采访并记录村中平凡老人以及老党员的故事,旨在通过普通人物故事的挖掘,折射出新中国的沧桑巨变,彰显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传播社会正能量。本次活动共撰写人物专访30余篇。
深入:记录人物故事,拍摄纪录短片
2015年7月2日,利用暑假实践的契机, “文化故乡,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再次深入,本次以人物采访、故事记录为核心,集“板凳龙”传承人记录片拍摄,乡村趣味支教为一体,派出新闻组、摄像组和支教组三组志愿小分队共23人进行实践,完成28位创业、环保人物访谈采编,纪录片《天地人—建德板凳龙传承人》、《龍潭》拍摄,乡村爱心支教,教授村中阿姨学习排舞4个服务任务。真正做到深入农村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文化故乡 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队第一任队长张煜欢说:“我一直特别庆幸和感恩采访了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老人独自承受失去妻儿的悲痛,对旁人总是表现出积极而乐观的模样。十年生死茫茫,究竟有个怎样的灵魂,让他选择把微笑和温暖献给大家,却把孤独和痛苦留给他自己。虽然尘满面,鬓如霜,我已被老人的坚韧深深折服,而骤觉自己的渺小。”
“当了解过那些陌生而淳朴善良的人,听他们把故事不经意间说出来,戳中心底柔软的地方,就能真正对这片土地产生深厚的感情,然后成为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听她风轻云淡地说出来,正如一切都是值得而幸福的。
再启程:书写人物村落,纪录变化传奇
2016年6月28日,团队共31人兵分两路,一队前往建德市乾潭镇,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后继续奔赴淳安县下姜村。另一队前往桐乡市凤鸣街道,为落实“双百双进”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此次实践以百姓故事采访、村志编撰为核心,集“迎接G20,生活方式绿色化”微视频拍摄为一体。本次活动,团队共采访人物故事40余位,整理编纂了下包村、芝峰村、骑龙村三个村的村志,延续其传承故事,拍摄了“以生活方式绿色化” 为主题的生态农庄视频《绿色生态在农村》。从细枝末节和平凡之处入手,发现百姓生活中的传奇,以蠡起始,且一览海也。
张凯璐是“文化故乡 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的第二任队长,在谈到自己的经历中,他认为四次经历中印象最深的一次就是采访到的一个老党员,她说了句话让她感触深刻永远难忘的话“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我从来不知道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存在,我记的最清楚的一幕是在棋牌室的门口,很多老人都在里面打牌,只有他,站在棋牌室的门口,漫无目的的张望着。”饶是很久之后,凯璐依然情难自抑,因为这种深沉的感动与尊重。仿佛生活给予他再大的咆哮,他都能坚强走过,并回报以歌。
世间一场大梦啊,能与有故事的人相遇,她已是十分感激。
截至当前,“文化故乡 百姓故事”文化传播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开展“送戏下乡”五次,整理人物专访近百余位,编辑村志三部,累计字数数十万字,拍摄微电影《老树》一部,记录片《龍潭》、《下梓村的板凳龙》、《绿色生活在农村》三部。受到来自中国戏曲网、浙江省党建网、浙江教育新闻网、当阳文化网、江西教育网、建德新闻网、杭州群众文化网、浙江传媒学院新闻网等数十家校内外媒体网络的报道。团队先后入选团中央学校部“千校千项”优秀实践项目,浙江传媒学院“十佳团队”、“优秀团队”。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欧阳娉也先后多次加入到“文化故乡,百姓故事”的大家庭中。无论是视频素材、文字素材的准备,还是关于活动的思路和路线制定,欧阳娉都积极投入,乐在其中。
“正面、积极、伟大”,她这样评价这次活动对自己的影响。她也感谢学院能够组织这次活动,让那些一直隐藏在民间默默努力的人们能通过“百姓故事”走向台前,传递他们的力量。他们也许是隐匿山间,潜心制作有百年历史“板凳龙”的老师傅,也许是自发组织民间水上救援队的热肠武者,也许是成为民间优秀企业家的传媒学姐,也许是扎根山间数十年默默工作的老支书⋯⋯在这些不同的人身上,有关人生更多的可能性也一一展开。
人生如线,路途绵长,总会有困难、无奈和苦痛,只要不停的向前跑,哪怕脚下的坎坷,原来都是垫高我们人生的基石。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知道,一个强大的人,重在有一颗坚毅不倒的心。梧桐成荫,凤凰自来:花香扑鼻,蜂蝶即至。
也许文化传承从来就不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政治最后一道大题似的平面存在,或者红专宣传片里各位专家的痛心疾首。它是《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数十年如一日潜心修复的匠人,也是“文化故乡”无数民间受访者的面孔,和一张张采访者稚嫩的面孔。
前路漫漫,他们也将,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