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3日19点15分,音乐新媒体联盟校际交流·暨上海计音乐协会成立20周年专题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举办。上海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浙沪六所著名高校的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电子音乐会。
值得关注的是,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系为本场音乐会带来了两首重量级的作品。音乐会以浙传艺术与科技系青年教师徐虓骅的作品《碎片交响曲》拉开了帷幕。整首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对未来“声音”的重新定义,通过运用大量常规的声音样本和效果器重塑声音,以非常规的组合方法,在朦胧与现实、静谧与喧嚣中感受了宇宙诞生——发展——毁灭轮回的过程。以小见大,将具体与抽象的声音元素融合在一起,将碎片化统一为整体化,到是一首集创意、创新为一体的优秀的现代化电子音乐作品。
另一首作品是我院艺术与科技系专业大三学生刘阳的作品《天地玄黄》。作品围绕内蒙古长调主题旋律展开,随着琵琶、二胡等民族器乐的不断加入,在最富内蒙特色的呼麦声中与电子音乐相交织,把整首作品推向高潮。作品结构丰富、充实,内容新颖且极富民族特色。委婉舒展、悠然起伏的音乐,刻画了绿草如茵的宽广草原和牧民们悠然自得的生活情景。作品对民族音乐的新诠释值得称道。
此外,来自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四幕作品《www.Story@Sound.com》分别采用四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将生活中最平常的声音进行处理,让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无处不在的魅力。而《Gravitational wave——为钢琴五重奏与电子音乐而作》的作品,以引力波为灵感,将声音与物理相结合构思而成的一首作品。全曲以二度与三全音为出发点,不断展开与缩短,将五重奏与电子音乐各声部交织,给人以虚幻缥缈的意境。
来至上海戏剧学院的《晨戏——为特雷门琴而作》是一首极具戏剧特色的作品。加之特雷门琴的配合,带给观众一场关于戏腔与电子音乐的奇妙之旅(注:特雷门琴是1919年发明的世界上第一件电子乐器,利用两个感应人体与大地的分布电容的LC 振荡器工作单元分别产生震荡的频率与大小变化而工作的,不需要人体接触就可以演做的乐器)。而同样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作品《琴腔》,将戏曲秦腔、摇滚、指弹相融合。全曲既有浓浓的戏剧唱腔风格,又有现代音效的合成,为古老的艺术形式带来全新迥异的呈现。
来至浙江音乐学院《畲人愿》作品,其灵感源于作曲家赴景宁畲族自治县采风的过程。以畲族山歌为主题素材,结合粒子合成器等音乐处理技术,将民族情感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在欣赏曲式旋律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畲乡情结。而《细语诉水》作品是主要由视频的方式抽象地表现出外在的形态与内在的气氛相融合,其灵感来源于苏童先生的散文《河流的秘密》。将民族元素与电子音乐的交融形似于水的动态形式,可涓涓细流,可波涛汹涌;可温暖流畅,可气势轩昂。
音乐会的高潮无疑要数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录音工程专业的作品《???》,作品通过音响、视觉加行为艺术共同作用完成。将抽象的声响、视觉、人的行为表现出的怪诞创新融合叙事,着实另我们为之惊叹。另一部《Flux流体》作品则将声音、物体力学、影像统一为一个整体,体现了音乐的可伸缩性与流动性。以音乐的形式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万物归一的中国哲学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無·筝》作品采用交互式的音乐形式,引入“声音可视”理念,把传统音乐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体验。另一首作品《美奈海峡的蓝色之梦》是根据北岛的诗而创作的流行歌曲。优美略伤感的旋律,表达了彷徨、矛盾、纠结的情感。
音乐会最后在上海现代音乐学校带来的一首情绪轻快、气氛热烈《五千瓦特》中逐渐落下帷幕。双排键、电子鼓、合成器的精致编排,展现出现代爵士乐动感、飘逸、灵动,获得不同凡响。
作为新时代的产物,与传统艺术形式表现不同,电子音乐将声音、影像等新媒体手段相互交融。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在古典与时尚的碰撞中,在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中,我们看到了电子音乐的宽阔的前景和未来,为音乐创作注入了无限活力与推动力。
音乐会无疑实现了以“作品会友”,不仅展现了各高校艺术与科技专业最新的教学成果,更为重要的是,浙传艺术与科技系正是通过“联盟”这个大平台,开创了资源共享,共谋发展、引领时代、开拓未来的新途径。
(浙传音乐学院艺术与科技系学生与专业教师刘奇、俞波、李琳的合影)
编辑者:黄田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