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校园文化 > 新闻详情
“80后”新闻学者的耕耘之路
——毛微昭创作分享交流会顺利举行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7-04-12      

  4月11日下午,由浙江传媒学院图书馆和离退休办共同承办的毛微昭创作分享交流会——“80后”新闻学者的耕耘之路在桐乡校区图书馆玖玖吧书咖举行。
  本次分享交流会主讲人为浙江传媒学院退休教师毛微昭。毛微昭,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曾长期在青海柴达木和西宁担任中学和大学教师。上世纪80年代末回到家乡杭州,在浙江传媒学院工作到离休。曾写过一系列研究报告文学、新闻传播以及关于作家作品的论文和评论文章。近两年在各级各类报纸、期刊发表文章近40篇。著有《传播学简明教程》、《西北归来》、《湘师和我们一家》等作品。

  分享活动伊始,毛教授将带来的新作《悉尼三月》与读者见面。他表示,自己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分享自己在澳大利亚的见闻,让更多的人了解澳大利亚。
  “我希望大家可以多出去走走,你们现在最宝贵的财富是青春。而我的财富,则是过去的经历。”毛教授说,“我七十岁才第一次踏出国门,先后去了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和欧洲,见识到了许多不一样的事情。”
  毛教授表示,想把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留给年轻的朋友。把自己知道的、见到的都记录下来。他也提到希望读者看了书后,能把自己的感想告诉他。

 

  毛教授还讲述了自己对老乡的理解:“在大西北的时候,江浙沪的人都是自己老乡;在浙江省内,这个圈子就要划得小一些,杭州和周边的人才是老乡。”

  “当年我是因为有海外关系,所以没有从事新闻工作。”毛教授遗憾地说道,“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我去柴达木的小学教算术。那时候除了教书,我还主要研究报告文学。我把报告文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作者为中心,写自己的见闻;第二类是故事性报告文学,以主人公为中心,描述主人公的故事。”
  “传统的纸质书永远会有市场,因为书是知识的象征。”毛教授说,自己出书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只是希望看完书可以得到读者的反馈,能够和读者互动是他最大的快乐。

  在互动阶段,有中文系的同学请教新闻传播方面的知识,毛老师从新闻传播的引入开讲,详细介绍了新闻传播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不同:新闻是宣传的工具,宣传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就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从传播学角度讲,信息的传播是中心的,是客观而且不带阶级性的。
  最后他讲到,自己写书并不是为了赚钱,自己甚至甘愿掏钱印刷、赠送书籍,只是希望更多的人看到他的书,希望收到读者们的反馈。他说:“有读者读是老年人写作的最大快乐!”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