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竞争激烈的春节档院线中,有这样一部电影,凭借其全新的“粒⼦⽔墨”技术、独特的色彩美学,不仅在北大专场点映收获了一致好评,更是入围了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所以一经定档就备受期待,但在上映后却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和回本无望的票房。它就是田晓鹏导演继现象级作品《大圣归来》之后、深耕7年之作——《深海》。
口碑的两级分化
《深海》讲述的是为心结所困的少女参宿误入深海世界,与来自“深海大饭店”的魔法船长南河,在奇幻冒险中寻找生命答案的故事。毋庸置疑,作为非IP和非神话改编的动画电影,《深海》将主题叙事聚焦在一位现代少女上的底层逻辑是新颖且极具挑战性的。所以在《深海》口碑的争议中,电影叙事的优劣是吵得最为激烈的一个话题。有人觉得这部电影故事的逻辑混乱、让人看着不知所谓,有人觉得电影的故事简单、伏笔饱满、反转合理。
为了电影的创新性,导演田晓鹏大胆地放弃了传统的叙事顺序,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并且将大量笔墨放在了梦境上面。但梦境的各个细节又都能和现实对应联结,通过这种意识流式的表现方法在感官上与观众达成共鸣,不仅是国漫史上的一次大胆创新,也引发了一场观影习惯的突破和成长。
除此之外,电影中主角的人设是否单薄也成为了热门话题。其实据官方说明,《深海》是制作团队献给每一个走过长夜的人的一部电影,它围绕着“成长型角色”来展开故事。参宿的人设一开始便是在“长夜”中独行的女孩,寻找着父母的关注却又自卑自哀,在遇到南河之后才逐渐被救赎。参宿的形象从时刻挂在嘴边的“对不起”到最后哭泣着“谢谢你”,从缠绕在悲观中的“都是我的错”到独立勇敢掌舵的“我不怕你”,她一步步成长直至走过她的“长夜”,她身上更多地寄托着人们对于被救赎的期待,而不是简单的单亲家庭抑郁症女孩。
但在《深海》的一系列争议中,观众对于“粒子水墨”视觉效果的好评却达成了惊人的一致。这些震撼的画面离不开制作团队的努力:1000多个视效镜头、20亿粒子一画面、数十亿水墨粒子一运动……中国水墨的写意和三维动画的写实虽有矛盾之处,却在《深海》之中得以融合突破,这是1478人的制作团队历时7年多为观众织造的一个看似梦幻实际现实的梦境。
从小众走向大众
其实导演自身也坦言,《深海》上映后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在意料之中。在创作过程中,为了遵从角色设计和个人主观想法,无法将观众感受放在首位,导致部分情节的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导演基于创作动力,想要自己去探索一些新的体验,所以对商业化衍生的后续效果也没有顾虑太多。
因此《深海》团队在发布定档海报并宣布于大年初一上映之时,就做好了接受大众评价参差不齐的准备。在竞争激烈的春节档中,有具有一定观众基础的《流浪地球2》,有国师张艺谋加持的《满江红》,有自诩“超级商业片”的《无名》,《深海》的出圈不仅需要炸裂的粒子水墨技术,更需要观众对国漫的支持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但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不应该只是一部分人的狂欢派对,而应该立足于大众,实现雅俗共赏。《深海》是一部极具实验性又带有遗憾的影片,而这样一次尝试所遭到的种种阻碍和挫折也佐证了从小众走向大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创作者和观众都无法推卸责任。创作者不应一味躲进象牙塔,忽视观众的真正需求;观众不应故步自封,以高傲的审美姿态将矛头指向创作者的心血。
国漫的过去与未来
《深海》中所展现出来的特效成熟度已经处于世界前列,其极具中国特色的粒子水墨技术更是立下了当前国漫特效的里程碑。同时导演田晓鹏表示,会共享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以打破技术壁垒,推动国漫的发展。
其次,中国动画市场需要更多像《深海》一样的非IP非神话改编的原创剧本。《深海》有自身的不足之处,也有它独特的创新之处,中国的电影界,需要更多像田晓鹏导演这样的人,敢于打破商业化、市场化的逻辑,去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我们也可以期待市场会变得更加包容,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欣赏不同风格主题的电影。
最后,透过《深海》存在口碑两极分化的现象我们发觉中国动画的业内环境是向好向优的。例如目前大火的《中国奇谭》总导演希望大家可以不受舆论的影响观看影片,还有《哪吒之魔童降世》饺子导演的发文支持。无论是动画技术共享,还是团队之间相互发声,这种互帮互助的良性竞争关系为中国式的动画梦境添加了更为明朗的背景音。
国漫崛起绝非一蹴而就的易事,但向前的步伐一直是稳健扎实的。艺术创作永远没有天花板,我们需要大事件的强烈震撼,也想看小事件的细腻深情,我们可以去探讨深刻的人性,也可以去探索温暖的救赎……从《大圣归来》《中国奇谭》到如今的《深海》,我们一步步见证着中国动画不断寻求多元突破。
观众的评价绝不是一部电影的标志,未来世界的优秀动画市场也定有中国动画的持续输出。正如《深海》片尾的那句“醒醒吧,散场了”,深海的梦境结束了,而关于中国动画美好未来的梦境,我们只刚刚闭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