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惊闻传媒的老书记走了,该不会是林书记吧!紧接着向离退休办主任小陈核实,得到证实,这太突然了!林和同志虽然年越耄耋,但精神矍铄,身体状况一直不错,且家中有夫人精心照料(夫人是浙医二院神经内科专家),新冠疫情虽然波及面广,他会中招并且不治实在是想不到的。
林书记离开工作岗位已经二十多年了,原本已经模糊的记忆倏忽之间慢慢清晰起来。
一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林和同志调任我校党委书记。当时,“六四”风波刚过去不久,他的调任与中央部署加强高校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有关,也是广电部加强我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后,应全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需要,广电部决定在北广的基础上再建一所高等专科学校。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经济发达,人文荟萃,而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猛,引进人才建设学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1983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会议上,时任浙江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的杜加星极力争取,与广电部部长吴冷西一拍即合,1984年4月广电部下文,部省合办的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就落户在杭州了。
一个生命的诞生与成长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才是变化的依据。学校自1986年开始招生至林和同志接任党委书记,五年时间他是第三任,可见学校发展并不容易。办学之初成立临时党委,党委书记由浙江派出,包括校长在内的四位成员则分别来自北京、陕西、山西等广电或高校系统。一群经历、专业、性格、志趣、包括地域,甚至还有追求各不相同的人聚集到一起,去拓展一个新的局面,磨合的难度不言而喻。
1986年学校开始招生,开设新闻和播音两个专业,两年以后,两个专业共计43名学生毕业,临时党委也完成了历史使命,1988年11月书记校长同时调离学校。
或许是吸取了前面的教训,广电部决定学校成立正式党委,并决定书记校长两个职务一人兼。或许这样做消除了摩擦,缩短了磨合,但是在客观上削弱了党的领导。当时学校正处于萌芽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要做的事情很多,任谁也一样,就是有三头六臂,也会顾此失彼。专业要不断地开出来,教师要大量地调进来,后勤保障必须跟上,尤其是教职工的住房亟待解决,------学校的拓荒者们确实不容易,学校的建设他们功不可没,但是,这才哪儿跟哪儿啊,这些至多是面上的浅层次的问题,要办好一个学校有多少深层次的问题需要解决!
至林书记到任前,学校已开设播音、新闻、电视导演和文艺编辑共4个专业,92、93年以后差不多每年以平均增加两个专业的速度递增,94年学校已开设10个专业(专业方向)。教职工队伍也急剧扩大,91年已有120多人,专任教师达到50余人。引进的教职工来自全国各地,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有来自广电系统和高校的,也有来自文化等单位的,还有不少是广电部系统通过各种关系调来的,但多是西北西南及东北地区。来自五湖四海没有什么不好,这也是文化的交融和汇聚嘛,但是,难免也会带来许多亟需解决的思想问题。人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认同和价值追求,恐怕连基本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规范都难以建立。队伍建设包括教职工队伍和干部队伍建设,这是摆在面前的重大任务,但是,这又是一个软任务,不是刚需,往后推一推也没有什么大不了,这就是现状。
党委班子由5人变成了4人,4人中书记校长一肩挑之外,一位是教学副校长,一位是系主任,只有纪委书记是全职的,这样的分工现状难免使学校党的领导缺乏战斗力。并且4人组成的班子也不符合党的领导的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先于林和同志调到学校,之前在广电厅工作,也参与了学校的筹建,对学校还是有所了解的,但是到学校后,我还是惊讶于这个学校的自由氛围。年终学校召开教职工大会,主要领导在台上讲话,教师可以上台夺过话筒自说自话;教职工宿舍你学校没有分配给我大套房子,我就自己抢占,学校居然没有办法。诸如此类的情况并不鲜见,这种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的行为与当时社会上自由化思潮的影响和冲击不无关系,但是,更主要的应该还是自身的原因,恐怕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所以说,林和同志是带着使命来的。
二
其实,林书记调来学校时已经58岁了。这个年龄,来日无多,壮志难酬,就是想干一番事业,也没有多少时间了。在地市级机关,这级别的干部早就赋闲在家了,也就是高校情况比较特殊。所以,所谓五十八岁现象叠出不是没有原因的。林书记这个时间来,如果做做官样文章,应付应付面上的工作到退休,也无可厚非,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到校后他就找人谈话,到课堂去听课,忙着召开各种会议,时常让机要秘书帮他做讲话录音。新到一个单位先做调查研究,这是常用的工作套路,但是,他是一个认真的人,不肯敷衍了事。
他去教室听课,那时任课教师都不认识他,当然多数教师还是遵守教学纪律的,不会信口开河,但是也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上自由发挥惯了,甚至非常出格。有在敏感问题上不够严肃的,也有带有自由化倾向的,甚至有违四项基本原则的。这些情况在当时其他高校也时有发生,所以,高校也是当时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此外,也有发现违反教学纪律的现象,有教师的问题,也有学生的问题。
发现了问题不严肃处理不是他的性格。一次他去听一个年轻教师的课,课上评析曹禺的《雷雨》,说曹禺有宿命论,命运这个东西谁也不知道,曹禺不知道,毛泽东也不知道。林书记听了很恼火,他长期搞理论研究与宣传,80年代初他是从省委宣传部理论处长的任上调浙江教育学院当副书记的,他觉得这样解读是对毛主席的亵渎,课后他提出严肃批评,要这个教师在全系的教师大会上作公开检讨。
就是因为太自由了,平时疏于管理,所以不少教师都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样做是小题大做。议论归议论,执行还是要执行。有了这样的先例,对本人还是对其他人都有好处,至少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和对课堂的敬畏。其实也教育和挽救了一些人,毕竟高校的教室不是自由讲堂。
抓教学纪律,不管是学生到课率低、课堂纪律差,还是教师上课迟到,责任主要在教师。受到批评有的教师还不服气,有次看到一个教师怒气冲冲大着嗓门从他办公室出来,一问,是挨了批评。
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学校的风气,教风和学风逐渐改观,有些稀奇古怪的说法也消失了。现在有哪一位能人敢说自己什么课程都能上吗?当年,还真有大胆的教师敢说除了英语课,他什么课都能上,当然,这种说法本身也包含了对教学秩序及现状的不满。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某种现象并不苟同,但又往往看之任之,有的甚至是反对的也敢怒而不敢言,歪风邪气就是这样被助长的。这个时候当领导的态度就尤为重要。因此,林和同志的选择真是挺勇敢的,他的使命感和责任心是难能可贵的。
林和同志看似性格温和儒雅,说话慢条斯理,不像是个强势的人,但是处理事情毫不含糊。一次一个女教师向他哭诉,在家里被老公打了,她丈夫是学校的一个中层干部,也算是学校的老人了,他听了怒不可遏。那时校长正好在外地学习,他就不管不顾的召开了党委会,把那位处长给免了,这件事情在学校里引起轩然大波。现在看来这件事情处理得未免过于草率,一是不能等校长回来再处理?二是问题有那么严重吗,要给予撤职处理?不过,他的那种书生式的正直和嫉恶如仇主持正义的秉性还是挺让人敬佩的。
林书记的可爱之处还在于他不圆滑,处理事情不考虑个人得失,从来不搞小圈子,不搞团团伙伙。处理事情难免会得罪人,有时会让你难堪,他或许早想好了,就这么几年工作时间,做到心中无愧就行了。1993年,省里召开第九次党代会,学校有一个代表名额,通常情况下都会推选党委书记,唯有他没有被推上。
但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秩序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1991年学校建立了学生工作领导小组,1992年下半年调整了学校党委班子,充实了党委副书记,1994年学校成立了党委宣传部和党委组织部------
林和同志在学校工作将近四年的这段时间,是浙江传媒学院发展过程中夯实基础、积蓄力量的重要时期,为学校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贡献是毋庸讳言的!
斯人已去,心中犹念!
作者 柴志明 (浙江传媒学院原副书记、《浙江传媒学院志》2008版主编)
2023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