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苏辛风采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24      

宋词风格多分为“婉约”与“豪放”两派。苏轼与辛弃疾两人的词作,被公认为豪放派的代表,两人合称为“苏辛”。而两人的词风,在相同的基调之上实则也有细微的差别,豪放词派的格局因此显得更为开阔。

苏轼生活在北宋,一个政治相对自由,经济自由发展的年代。而苏轼也是年少成名,虽然几经人生的大起大落,但社会背景、早年家庭环境、天生个性使他成为了一个潇洒的乐观派。苏轼的词风,直抒胸臆,气势雄浑。同时,他也善于将悲观之情乐观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仅寥寥几句,就能感受苏轼的豁达与潇洒。人有悲欢离合,没事,还能仰望同一片月光,传达思念之情;身穿一身破败的蓑衣,也依然可以悠然的度过一生;既然再伟大的人都会逝去,那么与其感伤,不如用酒敬眼前的明月与人生。

辛弃疾,除去他词人的身份之外,同时也是将领,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担。因此,比起苏词的随意、贴近生活,辛词更像是将士对国家遭遇的表达和发泄。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路亭怀古》中写道:“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就深深表达了辛弃疾对国家遭遇敌人入侵的不甘与痛苦。面对家国动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环境,辛弃疾用词来传达心中对国家的热爱与愤懑。相对于苏词的豁达,辛词就显得悲观了。

如果说苏轼是一位文人,那么辛弃疾就更像是一位英雄。苏轼在创作上更偏向于取材国土山河,用词来刻画山山水水。苏轼的三次被贬,黄州、杭州、儋州,本是苦涩郁闷的几段经历,却能在苏轼的笔下感受到他所贬之地的人杰地灵。苏轼用文字渲染着大好河山,表达着自己的潇洒与快活。而辛弃疾的豪放是沉郁的,他背负着收复北方失地的重任,面对的是国家支离破碎的现实。因此,辛词的创作多取材于历史、军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词是悲壮,是带着英雄色彩的,也带着词人的理想热血与不甘。

其实,苏轼与辛弃疾的经历有相似之处,同时不受朝廷重视,难以施展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两人对自己的遭遇都有不满,只是生活的方式不同,苏轼选择潇洒乐观,辛弃疾选择宣泄悲观。而正是这种不同,使得豪放派甚至宋词得以传承发展,铸造了一个词人的黄金时代。

正如清代的赵翼所说:“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苏轼打破了诗与词的界限,使得词真正走入百姓生活。而“苏辛”的发展也为当时的文坛注入了新鲜血液,历经数千年的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