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教与学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10-11      

“教学相长”语出《礼记·学礼》。“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学习能使自己知道不足,而教学能知道自己的困惑。教与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论语》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座下弟子三千,开创了众多沿袭千年的教育思想,也奠定了后世的教育体系基础。孔子的思想,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已融汇于师生之间,成为后代人所珍视的思想瑰宝。

孔子的“教学相长”思想深深植根于于弟子的日常相处中。《吕氏春秋》记载,子贡问孔子:“后世将怎样称道您老人家?”孔子说:“我何足以称道呢?一定要说的话,便是好学而不厌烦,好教而不疲倦。大概就是这样吧。”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这是孔子对弟子所认为自己所具有的的独到之处。由此可见,教与学在孔子的思想中已经成为一体,它也已经成为孔子毕生所追寻的境界之一。活到老,学到老。能在学习之中充实自己,在教学之中完善自己,即使此人一身碌碌无为,也是高尚的,值得尊崇的。

古时等级分明,秩序森严的社会,对待伦理关系,也十分严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认为君要像君,臣像臣,父像父,子像子,才能保证社会稳定。而对于师生关系,孔子却主动打破了以往严格刻板的教学方式,与自己的弟子在教学过程中拉近距离。《论语》中“沂水春风”一篇,记录了孔子对待弟子与自己不同的观念冲突的方法。孔子问弟子:“平时你们都说没有人了解你们。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了,你们说说你们想去干嘛?”而对于弟子们不同的观念,孔子即使心中不认同,也不予否决,而是一句“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可见孔子对于弟子们的人生志向,不是强加自己的思想于弟子身上,而是尊重弟子们的合乎礼的志向。孔子与弟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互相包容,各抒己见,才真正做到了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子夏向孔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之意。待孔子解答后,子夏便提出了礼的观点,对孔子的教学有了新的启发。在孔子与子夏的交往中,孔子是解决问题的老师,而在不经意间,子夏也为孔子创造出了新的灵感。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两个角色,就好像文化本身,在传播中继承,在继承中创新,才能使文化永葆活力,不断创新。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孔子及其弟子在相处的过程中,也难免有意见冲突和纷争。子游曾作为一县之长来管教地方,孔子来到武县之后,听到了唱歌弹琴的声音。孔子会心一笑,说杀鸡焉用牛刀。子游立马反驳:“昔者堰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孔子听了之后不但没有怪罪弟子,反而在众弟子面前承认了自己的错误,曰:“前言戏之也。”并且十分认同子游的看法。由此可见,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承认自己的错误,接受弟子的建议也有很大的帮助。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能看出孔子思想之中的不耻下问,不以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学习为耻。孔子的弟子颜回令孔子及其弟子赞不绝口。回也,闻一知十,贤哉回也。而孔子却因为颜回不善于提问而觉得不满。在孔子的心中,提问是考验学生知识接受程度的一种方式,自己也能从教学过程里得到新的启发。孔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可见,孔子心中也希望学生能够勇于提问,能让自己得到新的收获。

孔子及其弟子思想中的“教”与“学”,对于现代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帮助。现代越发平等的师生关系,启发式教育,探究式教育也都成为促进师生双方学问增长的一个渠道。这些思想,不仅体现的是教育观念,更是突破了当时孔子生活那个年代的严格观念,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开创了一条新颖的教学方式,成为那个年代尚未爆发的一股新兴力量。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孔子及其弟子也逐渐壮大了儒家学派,使得儒学渐渐成为了正统,对数千年后文化、教育、思想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