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遇见上巳
——上巳节纪念活动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9-04-08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伴随春光如期而至的,是人们急切与生机勃勃的自然亲近之心,从古到今,都不例外。

相比而言,古人也许比我们更懂得享受,早在唐代,便在清明外另设了一个专门踏春的节日——上巳节,即民间俗称的“三月三”。其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在这一天里,人们要去修禊事情(又称祓禊),即到水边洗濯污垢、洁净身体、祛除病气。后到魏晋时期,三月三又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的节日。这才有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述的“曲水流觞,畅叙幽情”。

自唐以来,上巳节似乎日渐式微了。但在四月里的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却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个古老而美好的节日“活过来”,博物馆为表对三月三的追慕,召集汉服爱好者们齐聚馆内学习古法口脂(口红)制法。在杨柳春风中,一群身着华美汉服的同袍相聚官博,不仅在讲解老师的带领下复制出属于自己的口脂,更了解到相关的节日风俗,令人沉醉其中。

从浙江传媒学院到博物馆近三个小时的辗转令人有些疲惫,但兜兜转转来到了博物馆门口后,“南宋官窑博物馆”七个古色古香的烫金大字赫然出现在眼前时,参与者们似乎又燃起了无尽的新鲜感。再向后看,一条曲径渐通幽处,谁曾想,看似偏远的博物馆竟有如此明艳的“后花园”。老师带领大家沿着石子小路走去,开始了上巳节的第一项活动——采花。一路上,小巧的迎春、饱满的绣球、娇妍的桃花......满溢着春意与生机,身着汉服的志愿者们也灵巧地穿梭在花海中,轻盈的裙角在茂叶中时隐时现,留下一抹古味的余韵。然而春花虽艳丽,我们只折一种——凤仙花。凤仙花又俗称“指甲花”,因其有染色的作用,故用来制作口脂再合适不过。

采集完了原材料,便进入到正式制作的环节。入座完毕后,博物馆的社教人员先是向大家介绍了唐宋时期精致的“口脂文化”,大体是将蜂蜡融化作为基底,再配以不同比例的紫草、朱砂、香油等加热融合,待其凝固方可。小小一枚口脂,其用料之繁复细致、配方之丰富多变却令人瞠目。如今南宋官窑博物馆的社教人员又依据古代文献改良设计的一套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口脂制作方法,并在馆中让观者亲自动手,参与其中。人们利用木桌上早已细致摆放好的蜂蜡、蜡烛、烧杯等工具,在充满仪式感的雅致环境中制作出专属于自己的口脂。玻璃杯搅拌蜂蜡时不时发出的碰撞声、天然植物精油在加热中溢出的芳香、体验者们跃动着的灵巧指节带着我们回到了那个可以不惧繁琐,费尽心血只为提取春季的绚丽色彩装扮自己的时代,那个不计得失,花上数日只为一睹春色的王朝。

在购买唇膏已如此便捷的当下,人们为什么还要着汉裳,仿古方?从陌生到投入其中,这或许就是让物质传统在当代延续的意义,我们所继承保护的,远不止是一种技术,而是它背后蕴藏着的一个民族的追求于信仰。与料想中令人厌烦的繁琐不同,在制作过程中,参与者反而静下了心,当见到自己亲手制作的口脂时,心中只剩欢喜。上巳之际,古人不止是享受春光,更是享受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只是小小口脂,便有百般花样,配料的一丝一毫之差,结果便有千差万别,这又何尝不是先祖对美的极致追求的一种体现?

一期一会。穿汉服也好,做口脂也罢,时代在发展,人们的需求在变更,传统的东西永远也无法取代现代物什。我们倡导“复兴”,注重传承,并非一味的复古,而是希望让世人知道,我们有自己的节日,自己的习俗,自己的文化。“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趣味性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南宋官窑,了解中国文化。”官博社教人员子莫如是说。短短一天的体验或许改变不了什么,但它让我知道即使在车水马龙的繁华杭城里,仍有一隅供人停下脚步怀古溯源,尽享闲情逸趣。

    “舞急红腰软,歌迟翠黛低。”众人点上口脂相伴漫步在春色里,古老制妆技艺的魅力与古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似乎又活了过来,熠熠生辉,千古未改。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