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伯伦被美国誉为“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虽将黎巴嫩归于东方略显牵强,但对纪伯伦的赞誉始终是世界一致认可的,《先知》国内第一版译者冰心先生说道:“一般来说,年轻时候都会喜欢泰戈尔,而年纪大了,有一段阅历之后,就会转向纪伯伦。”的确,在《先知》一书中,纪伯伦以生活中每人所接触的层次为主题,通过先知的口吻、超越现实世界的视野和简洁的回答形式,谈及婚姻、子女、事业、时间等一系列人生和社会的重要问题时,哲理极为深奥。读者从他那睿智的人生哲理中得到顿悟,其深邃广博的思想令人震撼。读纪伯伦的诗能让人切实感觉到文字组合的美,以及直击灵魂抚平躁动的奇妙力量。纪伯伦仿若上帝视角般,糅合东方和西方的哲学观念,他的自我观念在百年前无比超前,历经百年发展学习,当代的我们思想才与其勉强跟得上他的步伐。
提及自己为什么喜欢纪伯伦,大概是因为只有在读诗的时候我才完全属于我自己,其他许多时刻我都被生活填满了剩下的全部,城市漂浮的颗粒物让霓虹晕开在空气中,那是一种人与自然交错出的不和谐的光,呼吸让凑近的手指变得冰冷,手机屏幕在这个时刻早已自动减弱了蓝光,一切都在按照正常的夜进行着,我念起纪伯伦的“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当它本可进取时,却故作谦卑;第二次,当它在空虚时,用爱欲来填充;第三次,在苦难和容易之间,它选择了容易;第四次,它犯了错,却借由别人也会犯错来宽慰自己;第五次,它自由软弱,却把它认为是生命的坚韧;第六次,当它鄙夷一张丑恶的嘴脸时,却不知那正是自己面具中的一副;第七次,它侧身于生活的污泥中,虽不甘心,却又畏首畏尾。”我思考着,再创造出一些新的夜......
当年小小的高中生,在湿润燥热的夏天夜晚盯着黑洞一样的天空,渴望触摸到百年前的那颗灵魂,这个时候,我属于我自己,真正属于我自己,我可以毫无顾忌和另外一个孤单的自己对话,不必倾诉委屈、兴奋、悲伤与喜悦的那些小事,可以关心粮食、蔬菜和人类,可以关心少年、梦想和死亡,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用关心,就这样在黑洞一般寂静的天空下,想一想那些久远的回忆,关于《先知》,关于《沙与沫》,关于纪伯伦。
往事一帧帧浮现,我为什么喜欢纪伯伦,大概是因为梦的细腻和英雄情怀组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他,他是海洋,是日夜,而我只是碎片,无韵律地在生命的苍穹中颤抖着,躲在他用文字层层包裹的安全角落里,想象着、思考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