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白墙黑瓦,桃花源里人家
来源单位:全媒体实验创新中心(研创中心)       发布时间:2018-07-19      

在前往西递的车上只眯了半小时然后睁开眼。眼前的美景让我心醉。湛蓝湛蓝的天空,大朵的白云压得又低又密。而四周逐渐出现的白墙黑瓦的建筑,更让我知道,西递近了,近了……

接近正午,游客不多,三两而已。一条潺潺的溪水贯穿了景区,民居里的人可以随时下去洗菜或者其他。西递的小巷多而窄,这里有很多商铺,大多是村民自己开的。静谧的午后,看见茶坊里的老板静静地翻炒着茶叶,是岁月静好的感觉。

来到西递的第二天,早上六点就迫不及待起床外出。白天的小巷褪去了森冷,显露出温柔来。在走访时我们看见了西递中心小学,隔壁还有一个幼儿园。原来村民在西递,是真的可以自给自足的。

西递以旅游为主拉力,也因此,村里的新房很少,即使有也大多在村子边缘。越往里走,就是些越有古韵的老宅。据介绍,每家每户门口都有彰显身份的“门”,如二品官员的老宅前面就有精致的石雕飞檐。而其门槛的高低更显示出身份的尊贵。

笃敬堂上有一副十分醒目的“祖宗遗容”,屋主解释这是典型的宫廷工笔画,历经多年沧桑仍颜色鲜艳。此外,两旁刻着许多楹联,最著名的便是“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显出徽商争取自己的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一副小楹联,人生大智慧”,西递随处可见的楹联正是凝结了徽商的经验智慧所成。

从绣楼看西递的屋顶和远山,层层叠叠。徽州的文化是群体和私密之间的和谐统一。木质房屋一个接一个连接紧密,但有高的马头墙存在,若不慎着火也能有效制止。

正因此,村子里的门大多为木头,鲜少有“高级”的防盗门。徽州的古镇少有水与桥的相依,更没有“家家尽枕河”的意境。但却因其保存得十分完好的徽派建筑群,而多了几许历史的沧桑与厚重感。

西递始建于北宋,因村中溪水西流,又设有古驿递铺,以此得名。西递村最盛时有封建官僚、富裕徽商以及读书士子近600座宅院、两条大街和数不清的曲折小巷,有所谓“一千烟灶三千丁”说法。

西递古镇是目前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徽派建筑群。它就像是一个被现代社会遗忘的旧梦,在都市的喧嚣之外,在皖南的清澈之中,向人们呈现一种朴素的民间生活。于是有人说,想了解中国古代百姓的生活,就去黟县的西递。

这一座座民居之中,更蕴藏着让人惊心动魄的力量——梁、枋、斗拱,雀替、隔扇、栏窗,每一样都精雕细琢、暗藏力量。这里几乎每一座有些名堂的古民居门楣上都会用砖雕或石雕,或风雅或气派地刻上如“大夫第”、“履福堂”、“枕石小筑”等字样。

如西递官品最高的胡尚赠(二品)故居“膺福堂”,祖屋显得古老与破败,但仍难掩其贵族之气。大厅正中的供桌上东边摆着个磁花瓶,西边是一面平镜,中间是一大钟,取意“终身平安”。听屋主胡大叔说,西递人家的屋内摆设都有着极深的寓意。祖屋为三进三楼结构,大门砌有三间四柱五楼的贴墙牌坊,两侧用水磨青砖砌成八字门楼,这是官宦大户人家的标志。

有绣楼上雕刻了“作退一步想”,主人家的厨房底基比前面正屋的后退一步,又将房子建在三个巷口处,方便车辆拐弯,路人行走。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能让则让。是现代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体现。而墙上有一块石雕镂窗,上面刻了一朵朵的桂花,桂花象征富贵,正好对着大门,富贵临门,富贵满堂,都是有寓意的。把文化融入到建筑当中,别出心裁,整个徽州的木雕都蕴含着哲理,寓意很深刻。

无论看过多少次,还是会被这里的人与自然和谐所惊叹。前边溪、后边溪自村北、村东流经村中,村民在这里洗菜、洗衣,水流潺潺,养育着一村的人。

西递最著名的古宅有八处,每一个古宅的正门上都有门罩,檐角层层挑出。门罩前伸,可避免雨水顺墙而下,又可遮阳。

西递的商业化开始得很早,至今还能保留完整的古民居也是十分不易。西递就像是小时候的老家,一个宁静朴实的小乡村。西递的夜晚是安详的,八九点时家家都已经关门闭户,没有一点灯火的小路上,星光绽彩,蝉鸣声愈发清晰。在十一点整时,屋外的远处还响起“梆梆梆”的三声打更声。这个古老的村子现在还在打更,遥远的民俗在此处始终一成不变。

千百年前徽商的繁荣富贵到如今只剩下剥蚀的白墙黑瓦。几乎每家每户门前都贴着红对联,但都已经褪色、破败不堪,就像是许久未更换一般。

也许村民想要保留这样的“破败”来当作旅游的特色,但如果他们未来能一直与民居与环境处于良好的协调关系里,我们自然喜而乐见。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