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第一部散文集,凭借全新的风格,不拘泥传统的散文抒情手法,真实自我文化民族情感的流露动人心扉,发人深思。在旅行中描写的多是山水所蕴藏的文化意义和人格价值,引起读者的共鸣,找到山水旅游中真正需要体会到的涵义,而不是简单沉闷、千篇一律的内心浅淡的感觉。借助着书中人文山水景色、古朴民风的流动,从清雅幽丽的江南小镇出发,文化的苦旅开始了。
在小家碧玉似的江南的小镇中,自然恪守的生态及宁静淡泊的处事心态成为了生活的主要旋律。锋芒需要好好藏匿起来,过于争锋强劲很可能会引起自我人格的迷失,最终走向毁灭。在社会生活中,需要的是踏实做事的品格,勤俭持家迈向成功。在取得成功更加需要的是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质,良好的道德情操自我鞭策。水乡的文化自古以来让无数人心醉,温柔凄迷的小桥流水,细细浅浅的熨帖过浮躁的心灵,抚慰游子的心伤。小镇悠然自得生活情趣中也不乏一些振奋力量。早上的清醒叩门声音,让人们更加的明白这个又将是一个生活开始。乌篷船在蕴含生命气息的水流中,又开始精致平稳地走向前方,承载的是年轻的理想征程,承载的是满腔奋斗的血气方刚。终于,多是老人习惯在乌篷船上慢慢。小镇的精灵,让水乡温馨宜人,让过客想要找到安定的家。小镇中却饱含着游子寄来的乡愁,在无数个或明或暗的夜晚泛起薄薄透明的忧伤,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却不知何时再聚,人生开始变得迷茫。
《信客》中体现了浓郁的古朴民俗风情。在乡村文化中,信客是特殊存在的一个职业。它成为了很多满腹忧伤哀愁的情感纽带,成为了乡村与外界交往的必需品。其实很大意义上,它也是一艘乌篷船,只不过它已经赋予了人们鲜活的情感。孤单的妻子希望丈夫能够收到填满自己期盼的信件,村民希望信客能够把物品带到既定的地方。信客承担了更多的托付责任,尽管遭到了责骂却无怨无悔,勇敢的继续下去,直到病残。农村人希望信客能够把外面的世界原原本本的带回来,满足对城市的盼往,信客毕竟只是一个单薄的个体,村民想要找到理想的答案,需要迈出大山,开拓新的旅程。城市需要接受挑战的鲜活血脉。信客是城市文化的启迪者,老信客把功夫交给了新信客,也是希望他能够更好地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无论结局是喜是悲。信客也成为了诚信道德文化的尖锐代表,信客对需要运载的物品承担了完整保护送达的责任,在老信客的悲剧中也折射出了乡土文明想要真正地迈向城市先进的文明,乡土需要更加注意地加强自我的建设,只有真我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来到了寂寞天柱山的旅途中。古代大诗人李白、王安石都对天柱山倾注了恋恋深情,无奈屈服于封建政治的约束而不能够如愿。大文豪无法留在天柱山安享晚年,剩下孤单的物质个体,让原本可以为天柱山注入的文化氧气随风飘散。天柱山留下更多的是历史兵家纷争的岁月沧桑痕迹,虽然说天柱山失去了家庭温馨的感觉,但是寂寞的天柱山是不寂寞的,它曾经得到了胜利者的喜悦庆祝,也得到过失败者的悲伤流泪。天柱山中曾经让古人们悲喜。如今的天柱山依然雄伟壮观,充满豪气,酝酿着千年的宏伟磅礴气势。山中还存留着文人墨客的珍贵碑刻,同时还有宁静心灵的佛教古气质。山中有神秘的气息更待后人去发掘,天柱山的悲凉是缺少有心人的再次发现,再次认定。天柱山渴望的热闹不是游人在山路上熙熙嚷嚷,不是类似于庐山召开所谓的会议来吸纳知名人士带动旅游,促发丰厚的经济效益,不是名扬海外,香飘万里。
天柱山的渴望是注入良好的人文思想内涵,渴望的是山水之间加速知识的流动,渴望的是多元文化的激情碰撞,渴望的是更多人通过旅程发现真我,发现自然美好的现代启示。寂寞更多的是现实社会的寂寞,再多的古迹需要的今人实施良好保护方案的同时,更加地增添深刻的精神生活文化内涵。文人墨客希望在此建立一个家,重拾幸福温馨,天柱山的寂寞却是希望更多人能够在山水文化中更好地实现文化准确地走好前进的步伐。
人生的苦旅需要停歇,不能不顾一切地走下去。作者感受到了三十年的重量,感受到了岁月的流逝,行走的步伐略显蹒跚。时代已经变迁,文化的意义在于让传统优秀继续传承,让现代文明因子充分有力的结合起来。心灵的苦旅是不断历练,不断成长,炼就热爱人文山水的美好心灵及美好健全的人格。笔墨的祭奠是更好地用来书写传达心灵深处真实的自我,呼唤真切的力量,肯定具有存在意义的美好事物,记录下能够铭记一生的宝贵财富。
旅程可以舒缓心怀的应为朦朦细雨天,在雨中,冲刷心灵的尘积,带走浮动的忧伤。在意境的长河里,雨景是十分触人心弦的意象。我们在探寻窗外的轨迹,拥有别样的感伤,是拒绝还是坦然面对,我们更似一个窥探者正在窥视别样的意趣场景。我们在空气中感觉着清新泥土的气息,大自然向我们提示着劳作信息。
文化的旅程是充满感动,充满启迪。余秋雨教授的文化旅程却饱含苦涩,透露出忧伤愁闷。在人文山水面前,我们究竟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来感受承载着千年岁月的情怀?文化苦旅,心灵的苦旅,在前进中找回迷失的自我,寻回被抛弃的美好。心灵在韵味山水间行走平稳,升华飞翔。在文化的长廊,文人的旅程不会再那样苦涩。文化的旅程,是不断地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感悟,是不断地学着去改变硬件条件设施不足的地方,是不断地发现山水青山之间流动的赋予生命自然的力量,是不断地超越找到新的方法,有好的感悟,而不是一味地评价好坏与否,一味地去推从近期被媒体炒热的莫个著名的景观,以为地去追风扑影,只是具有功利性地去研究探寻。很多文人当初最终选在一个山水中隐匿,出发点更多的是怎么良好的运用自然的灵气更加深刻地感悟到自然的神奇美丽。美好的文章不是随手就能够得到,美好的诗句不是处心积虑地雕琢镌刻而来,美好的人格不是用表皮空虚造就一副皮囊。美好的诗句是偶得,是一种境遇,是一种休闲。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这样的感悟,用心做一件事情,不做别的放松娱乐,就会容易装入死角,结果可能是反而没法得到预期的效果,这个时候会发现有人可以轻松地做成。偶遇,偶然是一种气度,正如爱情一样,缘分到了,方可拥有。
文化的苦旅,心灵的旅程,想要到达终点,现在就要准备启程。拥有良好的个人主见,才能好好地把握好航行的方向。心灵的感觉是痛苦却洋溢着幸福,是悲伤洋溢着浅蓝色忧郁。敦煌的莫高窟文化研究被王道士低俗可笑的金钱价值观所阻挡,行动缓慢,文化的旅程却不能因此停歇,道士塔的价值因而体现出来,责备倒不如更好地铭记住耻辱历史悲剧。时代在奔腾地变幻着,我们的旅程应该做好更加完善的航行装备,应该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笔记留给后人,增加自然本身的魅力值。意义蕴藏在普通的平凡之中。
每当天空中飘起淅淅的小雨,其实是一种申诉,绿色家园需要被呵护,而不是只能被吟诵。文化的旅程应该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赋予生命的活力,让山水少些悲哀,让江河保持自由的生命,让古建筑保留自我的超凡魅。纯真朴实的民风不能被世俗湮灭,纯净自然的小镇气质不会随着岁月变迁而失去魅力。相反它是更加具有诱惑力,被现代时尚因素狠狠地反衬出来。阅读《文化苦旅》,浮躁心灵得到了洗刷,沐浴在人文山水气息中,久久不能忘怀,似乎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悲欢离合。下次再逛西湖,我会带着别样的感怀,而不是,仅仅地拍照留念此地而已。
(作者:07编剧与策划 张艺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