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之窗 > 文艺园地 > 新闻详情
情不相同——对《和你在一起》、《比利·艾洛特》的导演在影片感情表达手法上的比较
来源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09-09-22      

    陈凯歌的《和你在一起》和斯蒂文.德奥瑞的《比利·艾洛特》,两部影片在内容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两部影片所描写的都是以少年成功之路为主要内容的。其次,都体现出了父爱的伟大。再次,都以一种另外的艺术形式作为影片表述上的载体。当然,两部影片的最大相似之处,还在于两部影片都着重的表现了深刻的“情”之意。

    首先,我们先来比较两部影片在内容上的细微差别。两部片子虽然都讲了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故事,但是侧重点却不同。《和你在一起》所表现的更多的是儿子对父亲的一种感恩,而《比利艾洛特》则表达的是儿子为了自己的理想排除父亲以及其他阻挠而奋斗的故事。两部影片也因为有了这样的主题内容,而要首先表达的就应该是强烈的感情渲叙。其次,两部影片在父亲这个角色的设定上也有所不同。一个为了儿子的成功不惜牺牲一切,对儿子的小提琴之路一如既往的支持。一个却固执,死板,在经过强烈的思想转变之后,才支持儿子跳舞的。第三,两部影片在故事表达上所依托的故事载体不同,一个是依托音乐,一个是依托舞蹈。虽然,在表面上两位导演的作法是一致的,但是在其后的电影表达上却有着不同,下文将会详细论述。

下面将对两位导演在影片感情表达手法上的不同之处。

    《和你在一起》是陈凯歌第一部涉及城市题材的商业片,虽然红极一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部影片让观众感到“陈凯歌退步了”。这部影片虽然令人感动,但是不得不说,这是陈凯歌的一部“和解”之作。首先,在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设定上,陈凯歌使得本片陷入了俗套。

    首先,这部影片有两个故事线,一个是父亲对儿子的爱,一个是儿子对陈红的朦胧的青春期情感。头一个父子之情倒是刻画得很自然,父亲对儿子的殷勤和儿子对一切的不在意,只在给丢了藏钱的帽子的父亲倒洗头水时流露出一份不着痕迹的关爱。这样的父子关系在中国可能十分普遍、十分典型,但问题在于它让人太熟悉了,太无新意了,没有父子关系中更深更多的特殊的东西,能够让艺术发掘表现的东西。后一个青春情感的表现初看上去也还比较内敛,但细想也是没有意思,这里是做了副线,同样缺乏新意。 

    其次,影片的进展过于故事性,尤其是后半段,完全是好莱坞式的在编故事。陈红的高风亮节虽然也并非不可能,甚至能对比那些成功者的阴暗,但还是太着痕迹了,是编出来的。儿子原来是捡来的,在他即将成功之际,父亲反而默默离开,这种人性的崇高伟大光辉一面不是不真实,只是好刻意,多少有些不符合当下社会环境的普遍状况。而且把儿子硬写成是捡来的,把天然的父子情拔高成表现人性善和美,反不如就是亲父子来的自然。

    第三,人物类型化,基本可以一两句话概括。落俗套的少年音乐天才,除了沉默倔强以及爱上陈红,一无所有;落魄的音乐教师,穷困潦倒,表面一身市民气,内里一股傲气,分明好似哪里见过;外形风流但心地善良的交际花,老是为爱情犯傻,相当卡通化;余教授是一个符号,用来表现锦衣玉食的所谓成功人士空虚的情感世界。几个人物都像是合成制品,过于程式化,标志化。

    除了这些,陈凯歌在纯粹的故事感情表达上也并非成功。有些情节仿佛是硬按上去的,是观众感到一种必要的联系。还有就是陈凯歌在本片中设计了很多并不重要的情节,使得故事的主线旁边衍生出了很过细小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却在它刚刚出现,或是刚刚引起观众思考的时候,突然停止了。其实,这些小情节的出现,只不过是导演为了进一步突出人物性格罢了。但是这种表现方式显得有些过于简单并且过于繁杂零乱了。是观众总被这些“节外生枝”的情节而使注意力转移,从而在故事主线的表达上大打折扣。

    但是,这部影片之所以是观众感觉情感充沛,有很大的因素就是影片中音乐的运用。平静之时,李斯特的《降D大调第三号慰藉曲》,给观众以心理上的平静,也更好的衬托了片中人物的感情。激情之时,萨拉萨蒂的《吉普赛之歌》,很恰当的表达了激动之情。舒缓之时,马斯奈的《泰伊斯冥想曲》给人带来以唯美,感情最高潮之时,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将影片的气氛推向了高潮。

    不可否认,本篇所运用的音乐为本片增色不少,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了这些运用得恰如其分的音乐,才是本片的感情充沛、丰满。陈凯歌,成功地运用音画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呈现了这样一部感人至深的影片。也因此,陈凯歌将本来毫无创新,落入俗套的故事,在音乐的衬托与渲染下,熠熠生辉。

    《比利艾洛特》属于一部弱情节影片,但是细细品味之后,却给人带来的是强烈的震撼。本片是以1984年英国的煤炭工人罢工为背景,描写了一个正在罢工的小镇中的一个家庭的一个少年为理想而努力的故事。本片并没有什么大起大落,但是给人们的震撼却是强烈的,原因总结如下。

    首先,故事的取材贴近现实生活。以1984年发生在英国的煤矿工人大罢工作为故事背景,这是英国自1926年以来历时最长的一次煤矿工人大罢工。(

198436日,英国政府宣布关闭部分矿井和裁减万名矿工的政策,遭到煤矿工人反对,39日,苏格兰和约克郡的7万名矿工率先罢工,各地纷纷响应。到斯蒂文德奥瑞月底,全国3/4的煤矿全面停产,80%的矿工投入罢工斗争。)所以,不管这个故事本身是否真实,仅凭这个这个真实的故事背景,就足以一起很多观众的共鸣。本片中只叙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自身日常的家庭生活,这也使得观众能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更多的感悟自己的生活。

    其次,本片朴实无华的镜头和语言。通览全片,镜头和语言并无亮点,但是,正是因为这些的朴实,使其有了一种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故事更富有真实性,人物性格和剧情的表达上,导演完全交给了演员的表演上。这些平常,或者有些近乎夸张的动作,是比再多的语言更能表达人物性格的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演员的眼神在本片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利渴望的眼神,父亲坚毅的眼神,哥哥叛逆的眼神,奶奶慈祥关怀的眼神,这些细节充分并且含蓄的表达着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比任何华丽的镜头和语言更好的了。

    第三,本片值得称赞的就是其含蓄的表达方式。父亲的对于家庭、事业的忍耐,强忍于心,少语言表。比利在全镇女孩学舞男孩学拳击的背景下,选择了芭蕾后,隐藏事实是的心理表达。喜爱比利的同性恋男孩的含蓄的示爱。以及站在比利家门外的,默默见证比利成长的小女孩……这些无不以最含蓄的表达方式,表达着最令人深刻思考的真挚感情。

    前文所说,两部影片在故事表达上所依托的故事载体不同。前文已经论述了《和你在一起》的音乐在感情表达上的作用,而《比利艾洛特》中的舞蹈,没有像音乐在片中的能够起到的作用大。因为音乐可以做到音画的结合,而舞蹈只能通过画面表达,这样,就使《比利艾洛特》的导演在利用其他艺术方式辅助故事感情表达上的难度大于《和你在一起》,然而,最终对观众感触最大的影片却是《比利艾洛特》,这不得不令我们对斯蒂文德奥瑞在电影中所运用的真实地,含蓄的,细致的表达方式所佩服。

    综上所述,《和你在一起》在欣赏时更多的是给观众第一反应的感动,而《比利艾洛特》所带给观众的,却是经过观众在思考后的深深地感动,对于观众来说,真正的感动也许是经过更多的深思熟虑后的感动,而不是在第一时间的感动后就被人淡忘的感动吧。

(作者:06文编本 张梓岩)

更多>最新新闻
更多>人物专访
更多>视频专区
关注浙传新浪微博